《金缕曲》原文与翻译、赏析

《金缕曲》原文与翻译、赏析

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唯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捲。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注释】 ①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②瀚(han 汗)海:大海。③差 (ci 疵) 池: 不齐整的样子。双剪: 指燕尾。④惯司空见: “司空见惯”的倒文。⑤断红:落红,即落花。⑥曲阑:即曲栏,曲折的栏干。

【词大意】 在浩瀚的大海上飘流的燕子,刚刚归来,过去一直依依眷恋故土,但故土变化很大,现已难以认出旧家庭院。只有旧时好伴侣还在,飞起时都一样翅膀参差不齐、尾如双剪。大家相会,面对着西下的夕阳,无限凄怨。想诉说心中无限忧愁,不知从何说起,对兴亡已经司空见惯了。怎忍心仅仅停留在悲痛上,抛洒泪流如线?

燕子的故巢似乎对这庭院的主人还有无限依恋。它最多情,想黏在画檐上,可是掉下落泥片片。我这个飘流燕归来了,不辞辛劳,殷勤衔泥衔草修补,却爱惜那掉在泥土上的落花未枯还软。又生怕重重的帘幕不卷,无法自由飞到檐间。在这多而曲折的栏干边,是这样凄清寂寞,缺少春的气息,隔着蓬莱仙山,我到何处去会见那主人一面?不必再问我怨恨程度的深浅。

【赏析】 这首词作于1908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捕杀维新人士,梁启超渡海逃往日本。丁未年 (1907) 归国,国内政局更加昏乱,1908年又东渡日本,同年光绪帝病死。这首金缕曲实际是借燕自喻,巧妙地写出了作者对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政局更加不可收拾的深切悲痛和决心为国出力却又报效无门的抑郁心情。

上片写飘流燕归来所见,下片写飘流燕所思。全词开头 “瀚海飘流燕”点明抒情主人公的身分经历:飘流在浩瀚大海之外的燕子今日归来。也有人认为 “瀚海”指沙漠,引申为 “远方”。相传燕子在秋天的社日飞往南海,春天的社日又从南方飞回,故称“社燕”。周邦彦《满庭芳》词下片曰:“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梁启超是化用周词,两人都是借燕喻己的飘流生活。“乍归来”即“刚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燕子对旧巢及旧巢所依附的庭院依恋不舍,但今日归来,旧家庭院变化太大了,破旧不堪,难以辨识。这里借喻自己隔了九年归来,看到国家政局更加昏乱不可收拾。这是第一层。下面第二层写飘流燕见到旧时“芳俦”的情况:“唯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旧家庭院变化很大,但当年的同伴(“芳俦”)并无多少变化,还是一样的飞翔时翅膀参差,尾如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这些燕子精神都很颓丧,对着夕阳残照,面面相觑,一片哀愁。这是隐喻这首词序言中提到的梁启超在沪上见到的“诸子”——当年变法的同伴,面对日薄西山的清朝残局无限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唐朝刘禹锡写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王、谢两家贵族随着东晋的灭亡而衰败,昔日王谢堂前的燕子迁入普通百姓家。所以人世间的兴亡盛衰对燕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了,但今天的燕子——变法诸子认为清王朝如此迅速衰败实在是因为“变法”被断送所致。故有“奇愁”无处可诉。很明显,梁启超的“奇愁”是指对造成大清国势迅速衰败、扼杀变法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无比憎恨。“忍抛得,泪如线”,这是上片的结尾,开始由上片写“所见”转入下片写“所思”。归来的“飘流燕”面对如此衰败的旧家局面,不主张哀怨哭泣,这是词人表明的自己的政治态度,也是对变法同伴“沪上诸子”的劝告:要有所作为。

下片写“飘流燕”所思。开头一句“故巢似与人留恋”,是说燕子的故巢同所依附的旧家主人留恋难舍,亦即暗喻梁启超对昔日主人光绪帝的怀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是说燕子见到片片落泥感情剧烈振荡。“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是说这个飘流燕要尽一己之力来修补这个旧巢旧院,精心维护这个庭院的每一分春色。暗喻梁启超自己并不悲观,要为国出力,重新集结维新派,补晚清政局的残破。“又生恐,重帘不卷”。这是化用宋朝陈尧佐《踏莎行》“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的句子,原意是“珠帘卷”,燕子才能升堂入室,自己方可进到宋仁宗身边。梁启超这里是反用其意:飘流燕虽肯殷勤来补,但“重帘不卷”,燕子无法升堂入室,自己不能为国家出力。这是暗喻当今顽固派是不会放任维新人士再参加政治活动的。“十二阑干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是说这个旧家庭院实在了无生气,飘流燕所怀恋的旧主人住在蓬莱仙山,阻隔着渺远的大海,无法见到。唐朝李商隐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的诗句,写他无法同深恋的人见面的痛苦。梁启超借用“隔蓬山”暗喻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的瀛台,宫禁森严,无法与之见面。“休更问,恨深浅”,指飘流燕无法见到主人抱恨无穷。暗喻梁启超对误国殃民的慈禧太后无比憎恨,也为报国无门而悲恨不已。

这首词在空间的层层转换、延伸(瀚海、故巢、旧家庭院、重帘、蓬山)中写出词人对今日国事的慨叹与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他力图有所作为的雄心及报国无门的悲愤,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梁启超是坚持以改良主义来修补晚清封建制度的残破,这在词里也是十分明显的。

全词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十分成功,紧扣燕子的生活特性及其接触的特定事物,描绘残破的图景,以景喻世,每一景物都有特指当时社会现实的确定内容,巧妙地抒写词人的感慨与政治见解。语言上不露痕迹地化用古典诗词名篇的成句和意境,有很深的意蕴,显得典雅而又畅达,精练而又含蓄。

梁启超写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里也有“西洋式”“一泻无余”的“奔迸的表情法”,但更多的则是“回荡的表情法”,其特点是诗人把盘结已久的感情“像春蚕抽丝一般的曲线式的多角式的表现”出来,作品内容呈现出“交错纠结”的特点。看来这首《金缕曲》就是他论述的“回荡的表情法”的具体运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