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禅思哲理诗赏析

月 夜

刘方平①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③,虫声新透绿窗纱④。

【注释】

①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善画山水,工诗。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②阑干:横斜貌。

③春气:春季的阳和之气。《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④窗纱:糊在窗上的纱。

本事】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这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是其代表作。

【赏评】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尤其在唐诗中,或以跨越空间的隔绝性赋予月以边塞的意味;或以月之永恒感受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宇宙的无限性在时间之流中所构成的张力;或以月亮的阴柔之美来象征女子,从而赋予月亮一种情爱的意味。而这位盛唐时期不很出名的诗人却独出新意,另辟蹊径,以略带寒意的初春之夜的月亮为描写对象,让人在朗月斜照的静谧夜晚中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季节的更替,更感受到生命的萌动及其带来的欢乐欣喜之情,从而在“更深月色”、“虫声新透”中体悟出生活的哲理。夜深人静,朗月斜照,遍地银辉,庭院之中屋宇、树木的影子在皓月西沉中渐渐拉长,夜空中的北斗和南斗也都渐渐横斜了。初春虫儿的鸣叫声就在这夜色阑珊、万籁俱静之际透过纱窗传了进来,原来是那些虫儿早早就感受到夜气中春天的气息,所以在这春寒料峭的深夜中开始试鸣新声了。寒春之夜偶尔传来的虫声不仅是万物的复苏,更是生命的萌动,诗人从中体味到了生命萌动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