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西汉的淮南小山曾写过一首《招隐士》,那是试图以深山丛林中的孤寂与恐怖招致隐者。而几百年后的左思,在以“招隐”为题所作的诗中,却以怡乐的心境歌颂了隐士生活的清高与天籁。因此,这首诗虽题为“招隐”,实为志隐。
首写招隐的初行与见闻。杖策招隐,足见其热情之高。但横在诗人面前的却是一条好像从古至今无人走过的荒芜的道路。途之“荒”,一是表现出隐士的与世无争,二是暗示着世人的无所问津。一条“荒途”隔开了仕宦与山林。山岩之中虽只见洞穴,不见房舍,然其中仿佛有缕缕琴声传来。这写的是所见所闻,其中也暗含着隐士岩居穴处,一任自然的情趣。如果说“杖策招隐”表现的还只是诗人高涨的热情,那么这里的一“无”一“有”更吸引诗人深入丛山,一睹究竟。
接下来描写山林清幽的环境。从山水下笔。山则南北不同,北有白云衬托,显得峻拔,南与红花映照,尤觉俏丽;水则清澈一致,水在石间激荡,天然成趣,鱼在水中优游,乐在其中。一切都自成规律,一切都自生情趣。因此,诗人在下文才说:不必奏乐,山水自有其清美的声音;不必吟唱,风吹灌木便是悲戚的咏哦。这里描写的环境清新自然,一方面烘托了隐士生活的清高与天籁,另一方面与门阀士族统治下黑暗浑浊的官场生活构成鲜明对比。在结构上,它既回应了前文,又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最后写隐士生活对诗人的影响。以菊花兼作食粮,把兰草佩带在衣襟上,是这种影响在行动上的表现。而徘徊于仕途之中,颇感足力疲劳,因此也想就此弃官隐居,是这种影响更深一层地在心灵上的反应。
左思生活的西晋,由于门阀制度的黑暗和司马氏政权的残酷,一部分士人已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以此作为精神的标榜。在《咏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左思的理想是“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他希望能像鲁仲连那样建立奇勋,又决心学习鲁仲连视赏罚如“浮云”(其三)。但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不可能提供给诗人建功立业的机会,他自己又不甘心就此隐居高蹈。因此,“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其五)的放达更多的是压抑下的苦闷。在那样的士人心态之下,诗人又怀着这样的心理去招寻隐士,其结果必然是诗人不仅不能让功成名就作用于隐士,反而接受了隐士顺应自然的思想,也希望把精神、情操寄托于山水之中。
全诗以招隐的过程为经、以途中所见所闻所想为纬展开抒写,层次井然。语言一改西晋诗坛追求雕饰的风气,顺序写来,风格平淡自然;而其“流丽”又与《咏史》诸诗之“雄迈”有所不同,情调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