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诗文原文与赏析

《鹊踏枝》言情赠友诗歌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这首词写的是男女双方的相会,是封建社会里虽有相爱之心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终结连理、长期相守的男女双方的相会。这种相会的本身就来之不易,困难重重,而相会又是那样短暂,接踵而来的即是令人肠断的离别,所以它较一般相会的欢乐与甜蜜,就复杂了许多。冯延巳的这首词即再现了这一生活场景,全词大致可分为四个片断,层次清晰,情挚意厚,细腻准确,缠绵宛转。

上片前三句写 “今夕相逢”的欢乐。这几句初读似有疑问: 一次相逢有一次相逢的喜悦,为什么今夕会有 “却胜当时见”的感觉呢?然而细思方觉延巳真正抓住了爱的真谛,非在爱河中久经涵泳者不易体会。第一句 “几度风楼同饮宴”从远处下笔,郑重追念昔日的旧欢。实际上亦暗示他们两人的相交由来已久,几度相会,几度分别,故相爱感情之强烈已非初识所能相比。二、三句“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突出乍见之惊喜,对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来说,那种备受间阻的相会往往能给他们带来更为强烈的快感 (这一点,例与物理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有些相似) 。他们对每一次的相会都唯恨其短,而每一次离别之后,他们都以急切的心情盼望着下一次相会,因此,每一次重逢时的欣喜雀跃,他们都会觉得超出了以前。这一层,由于作者采取了 “昔——今——今胜昔”的映衬对比手法,“今夕相逢”之缠绵,之热烈,已跃然纸上。

上片后两句对女方动作及神态作细致刻画,其感情由欢而转悲。不过这个悲,不是靠语言直说,而是靠动作来暗示。“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可谓绘声绘色,形神毕现。初见之后,自然是促膝相对,娓娓而谈,而交谈的话题,首先必是以前的旧欢。“语”之前限以 “低”,写尽伊人与情郎相对时的温柔与娇羞 其莺语轻软,耳如可闻。后半句陡然一折,“转面”而曰 “频”——屡屡转面,则其悲而欲抑,抑而不止之满腹柔情,目如可见。这一句两层之间跳跃较大, 由乐而转悲,是几度的分离所致,是苦苦的相思所致?是不能长相聚首所致?是痛感今夕短暂所致?是意识到离别在即所致?这一切作者并没有明言,他只是极生动地为我们写出了伊人的愁态: 那弯弯的秀眉敛恨而蹙犹如隐隐的春山。其他的只能由我们自己以联想来加以补充。谭献《复堂词录序》云: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见仁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顺理成章,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允许的。

下片首句“蜡烛泪流羌笛怨”,是对环境的描述。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感情,即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 ( 《人间词话》 ) 。“蜡烛”,是当前所见;“羌笛”,是席上所闻。夜已将半,烛台上已堆满蜡泪; 席已将散,乐工又吹起了羌笛。然而在有情人的耳目之中,那有心(芯) 的蜡烛,分明是在替人落泪; 那宛转的笛音,岂不是在倾诉哀怨?亦景亦情,情景两兼,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亦是对女方动作及神态作细刻致画,不过镜头转换,其情致已非上片。这两句的“偷” 、“懒”二字均下得极传神,炼似不炼,炉火纯青,正是 《阳春词》 之本色。“整罗衣”之动作本极为平常,然而冠以“偷”字,则大放异彩,非同凡品。浅而言之,这是活画出温柔娴淑女性之爱美之心;深而言之,这是不欲以不整之仪表出现在情郎面前,亦即“女为悦己者容”。“懒”字本极易为人嫌恶,女子而懒则更为人所不喜。词人这里以“情犹懒”置于“欲唱”之后,把伊人徘徊犹豫,左右为难,欲唱而内心悲痛不忍唱,不唱而情人即去不能不唱,词已到口而犹难以启齿之心理与神态全都表现出来。真可谓“达难达之景见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点铁成金,化臭腐为神奇之笔。

结拍“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放笔直写,不嫌重拙。“醉里”应是男方之情态。所感,所闻,所见已如上述,此时,这位情郎的心中犹如打翻了一个杂货店,酸甜苦辣,齐集心头,故只能一杯接一杯地以酒浇愁。酒虽已醉,然而面对着伊人又一次双手捧上满满的“金盏”——盏而金制,其精美可见; 盏而满斟,其情深可知,又怎忍辞,怎能辞,怎愿辞呢?故虽已醉而仍“不辞”,拼却醉颜,语极痴,情极挚。这个时候,一曲骊歌已在席间回荡,男女双方,执手依依,柔肠千断。词虽已尽,然而却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怨永远留在了读者的心头。

这首词以欢始,以悲结,几经曲折起伏,写尽热恋男女相亲相爱之际欢中有悲、悲中有欢的复杂心态。由于作者对具体之情事并不指明,故评者每以“惝恍”称之,有谓其“流连光景,惆怅自怜”,有谓其“有家国之感寓乎其中” (引自蔡嵩云《柯亭词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作为鉴赏,我们大可不必胶柱鼓瑟。叶嘉莹先生谓: “惟其不可确指,故其所写者,乃但为一种感情之境界,而非一种感情之事件”,所以最易引起“读者更深远之联想” (《灵谿词说·论冯延巳词》)。这段话也许可以作为解决上述争端的一把钥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读《阳春词》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