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言情赠友诗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首借江南生长的红豆来表达对友人相思之情的咏物诗。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圆亮,又名“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此诗不是单纯地直接咏物,而是间接地咏人,在咏人过程中寄寓了深深的友情。此“情”又最终栖落在所咏的“物”——红豆之上,而红豆又未在眼前,却在千里之遥的南国(南方)。此诗首句只点明红豆生长在南国,未直接提及远在南国的朋友,似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并不急切。接下一句“春来发几枝”,一个轻轻地拊问,仿佛自言自语,又如与久别重逢的老友促膝叙旧,娓娓道来,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真挚亲切,语近情长。虽然没直接提及两人的故情,但两人亲密无间的挚情已异常分明地见于言外了。这一句对首句承得自然而精巧,既交待了朋友所在之地,并使读者豁然明了作者首句“避实就虚”地以“红豆”起兴的深长用意,既选取富于情味的意象来寄托情思,同时也使读者领悟到了作者那颗红豆般光洁赤诚的友爱之心。
我们从王维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绝句 (如 《渭城曲》 、《送沈子福归江东》 等) 中可看出,他是一位十分珍重友情的文人。此诗最后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句,作者却避而不谈自己对友人的苦苦相思之情,反叮嘱对方多多 “采撷”红豆以勿忘友情。在这里作者运用极具灵性的体验型艺术感受把自己笃厚挚热的相思之情类推给友人。他相信朋友是会感同身受的,因为情感最易感通,特别是当故友看到红豆时就更易于心领神会了。读到这里,我们也会从诗中体味到更多更深的意蕴了。
我们知道,王维是位富有禅宗灵幻的诗人,其诗中 “青山绿水,皆有佛性,风花雪月,无非涅槃”。这首诗语言形式却十分质朴。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但为何如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呢?我想这大概主要得力于作者那敏锐的直觉型审美体验。相思是一种交合着种种变幻的人、事、物的复杂情感,把这种复杂微妙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化文字形式来表现,常常不能曲尽其妙。于是,作者便凭借自己犀利的艺术直觉捕捉到了寄寓情思的中介意象,这就是本就具有相思之意的 “红豆”。诗人在此诗中赋予 “红豆”这 “载体”以新的特有的灵魂与感觉,使其在诗中精巧而完满地承载了审美主体那饱满的“情”与”意”。诗人很善于把诗歌这一表现艺术变为显现内心情感的体验艺术,使读者能得以“钻进诗中”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体味作者在诗句后面隐蓄的深层情感,这就击穿了 “语言外壳”这一 “中阻层”。所以,这首诗粗粗读来似感明快平朴,如果用心去读,却又觉十分含蓄蕴藉,其中回甘之味不绝于口,弦外之音不绝于耳。诗中的 “红豆”这一中介意象真有 “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之妙,难怪此诗在当时就已成为流行的名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