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暮抵成都定居,次年暮春移居浣花溪畔新建的草堂。随着生活的比较安定,心情也较闲适,因而写下了不少吟咏古迹和自然景物的诗章,《蜀相》即其中之著名者。
这首七律为杜甫春日初游成都武侯祠后所作。诗以“相”为题而不以“祠”为题者,盖因诗人对诸葛亮怀有无限景仰之情,藉游览而缅怀,以写祠为依托也。
首联先以设问出句,点出丞相祠堂方位。“何处寻”,足见诗人思慕之殷。“柏森森”为远观之景,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望之油然而生敬意。据《儒林公议》记载:“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武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如此看来,诗人写柏还更有深意呢?
颔联细状祠内景物。“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固是春日美景,然而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作者笔下,它们却都蒙上了一层凄怆的色彩。“自”“空”二字斟酌的当,既可表现诗人无心观赏美景而另有深思的心绪,又能看出诗人对武侯长眠于此、寂寞冷落的矜怜。这一联的清幽和上联的森森恰属同一气氛。
颈联以高度的概括和精炼的语言,叙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戎马倥偬、鞠躬尽瘁的一生。十四个字直抵得上两篇《出师表》,胜过一部《诸葛亮传》。诗人精心撷取诸葛亮经历中闪光的片断,巧妙运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赞颂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非凡抱负、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
尾联两句流露了诗人深沉的崇敬、痛惜之情。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殚精竭虑地辅佐刘禅,数出祁山,然而终于成功,最后死在五丈原。诗人为此深表遗憾。但诸葛亮的精神却典范永垂,激励后世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使之挥泪砺志,报效社稷,这又是令诗人欣慰的。“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这首小诗道出了武侯祠的演变,更揭示了一条真理:历史无情,人民公平。“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长使”,确是意味深长呵!
写作《蜀相》时,杜甫已年近半百。“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诗人愈来愈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这首七律,诗人以如椽之笔,浓缩时空,锤句炼字,对仗工稳,用韵自然,通篇流畅,令人击节。前人评曰:“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至今,成都武侯祠内还保留着清周厚辕以颜体所书《蜀相》诗碑,游人每行至此,无不驻足吟诵,品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