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唐·温庭筠》原文与赏析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生活在晚唐乱世,仕途不得意而工于诗词。其诗的取材范围比词要宽广些,象《苏武庙》,就颇为世人称道。这首七律是借庙咏史的。

苏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苏武牧羊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史载:“武帝遣武少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单于欲降之,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吞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匈奴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去时为天汉元年(前100),在那里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直到武帝死后,昭帝在位时,匈奴与汉和亲,汉才派使臣去匈奴索还苏武。这其中还有个戏剧性情节是,匈奴假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诈称汉皇亲射一雁,脚系一帛,云苏武在某泽中。这样匈奴才承认苏武还活着,苏武才有幸被接回来。苏武在匈奴前后历经十九个苦难春秋。如此看来,“苏武魂销汉使前”这一起句是异常感人而确够令人“销魂”的了。如此起句,可谓奇兀不凡。对句“古祠高树两茫然”,是写诗人眼前所见的苏武庙和参天古木。这是两件实景,但同时又是一段古代历史的象征物,所以给人以悠久茫远的感觉。物在人无,一“古”一“高”,难怪诗人长叹“两茫然”了。

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诗人进一步追叙苏武在北海牧羊那段悲怆动人历史的。诗中有画,这给读者面前呈现出两幅画图,一幅为“望雁思归图”,一幅为“荒塞归牧图”。“雁断”、“羊归”既写实,又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活托出苏武象断线风筝那样随风飘零、孤单无依。多少年来默默地在那天涯海角,从早到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总是在“牧羝”、“牧羝”,但总是“不得归”。雁断胡月、羊归塞草二语,把苏武在胡地牧羊的荒凉环境和凄凉心情,溶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读之令人凄神寒骨,倍受感染。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写苏武终于被接回来了,但只见楼台而不见“甲帐”了。这是说时过境迁,武帝已死。原来武帝在日,曾“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但这已是过去的事了。紧接着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奉武皇命出使匈奴时正处青春年少。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亦称之“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这“回日”和“去时”两语,正是对这漫长苦差所作的高度概括和辛酸总结,实令人感叹不已。这一联评家谓“感慨深沉,对仗奇绝”,实不为过。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写派苏武使匈奴的武帝已经死了,苏武守节立功归来,人也老了,也没能得到武帝亲自封侯、褒奖。这样,既怀武帝,又怜自身,正所谓“悲天悯人”了。

温庭筠所处唐季不治之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很尖锐,歌颂忠君不贰,表彰民族气节,心向故国,实为时代所需。杜牧《河湟》诗有“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之句,《苏武庙》正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是借古喻今、鼓舞民心的一个范例,咏叹苏武苦节不屈,感情极为真挚。在艺术上,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奇绝,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意境清幽销魂,形象生动逼真,实为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