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元·刘因》原文与赏析

元·刘因

宝符藏山自可攻, 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 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 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 止罪宣和恐未公。

〔宝符句〕《史记·赵世家》:“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卹为太子。”

这是一首咏史诗,虽题曰“白沟”却并不是写一时一地之感慨,而是立意高远,大笔包举,总结了一代历史兴衰的教训,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强烈批判精神。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在元朝统治下的深沉感慨。

首联先从后晋时石敬塘割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写起。“宝符藏山”借用历史典故,说明宋人也具有历史上赵国那样居高临下,攻取代地的军事优势。“自可攻”以肯定句式出之,含有强烈的自信,次句却以反问出之,意即宋太祖的儿孙中谁能担此重任、成为抗辽复国的英雄的呢?当时燕云之地是号称“华人百万”的汉族聚居区,他们一如杜牧《河湟》中所写,是“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他们能响应宋军的北伐。同时,宋太祖曾为收复失地作过多年准备,“联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然而,其弟光义继位后,在对辽两次失败后就再也不敢北向,收复燕云了,宋朝的国策也转而变成虚外守内、辱国求和。首联字里行间,对这段历史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惋惜和哀痛。

次联诗人的思想感情变成意象的图画,将历史的遗憾用空间的图画、用“大风歌”的音响描绘出来。“幽燕不照中天月”是比喻的写法,说明宋军的势力始终达不到幽燕一带,既是对首联设问的具体回答,也是宋朝丧师辱国的先兆。“丰沛空歌海内风”用汉高祖《大风歌》的典故,说明宋太祖胸有大志,却不能拥有四方,更难以得到守四方的猛士。“空”字寄慨深沉,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喟叹。

颈联从正反两方面对宋代历史进行了讥讽和嘲弄。诗人把历史凝结在两个细节上:“赵普元无四方志”举一概全,暗衔“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是宋初两朝宰相,主张对辽采取守势。这一句从正面描写了宋初大臣本来就没有巩固边防扩展疆域的志向。“澶渊堪笑百年功”写事,语含讥刺,意即可笑澶渊一战,不过是使宋朝的功业得以延续百年罢了。这一联在叙事中寄托了诗人之慨叹。正是由于宋朝君臣的软弱无能,苟且求安,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才导致了北宋的覆亡。

有了上面的渲染,末联“白沟流向江淮去,只罪宣和恐未公”,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白沟是界河,现在界河已向江淮移去,说明北宋已覆没。不仅收复不了失地,而且连国家都给葬送。这种历史的罪责,只让亡国君主宋徽宗一人来背,恐怕是不公平的吧。这里,诗人无意为徽宗开脱,只是语含调侃地借此说明:北宋的灭亡,是一向的妥协退让、昏聩偷安所致。

全诗形象地概括了北宋兴亡这一段历史,诗人的神思跳跃于各个历史景象之间,将其重新组合,“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王夫之《明诗评选》),把嘲弄的锋芒直接指向整个统治集团,表现了诗人的历史眼光。同时,全诗将情、景、事熔铸于一炉,可谓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