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秋日三首》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秦观《秋日三首》宋山水诗鉴赏

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连卷雌蜺挂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32岁,他在《与李乐天简》中谈到他家居期间的生活情景时说: “杜门却扫,日以文史自娱; 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秋日三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组诗三首,取材各异,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一首写船上所见水乡秋天的景色。“邗沟”,又叫邗江,是江苏境内自扬州经作者家乡高邮至淮安的一段运河。秦观别号邗沟居士,可见他对邗沟感情之深。作者乘扁舟沿邗沟而进,时当秋夜,天清气朗,风霜高洁,积水空明,寒星万点倒映水中,随船荡漾,景色煞是可爱。“傍船明”,写得寒星有情,令人陶醉。“菰蒲”,泛指水边植物。水草丛生,深临无地,一片静谧。正当诗人忘情地欣赏着这水乡夜色的时候,忽然从蒲苇深处传来人家的欢声笑语,打破了秋夜的宁静,更增加了夜泊水乡的生活情趣。晋僧帛道猷《陵峰采药触兴为诗》云:“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北宋僧道潜《东园》诗亦云: “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水西。”有人说道潜和秦观的诗“其源乃出于道猷,而更加锻炼,亦可谓善夺胎者也”(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而明入杨慎则以为“虽祖道潜语意而不及”(《升庵诗话》卷六)。其实,秦观这两句诗,与其说是源于道猷,倒不如说是化用王安石的《江上》诗:“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那妙处就在 “疑”、“忽” 二字。

第二首是写家中的天伦之乐。“月团”,为茶之佳品。“花瓷”,指茶碗。瀹(yuè跃)是烹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云:“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可见此茶之好。对于一生不如意的秦观来说,独品月团新茶,自然会得到无限的慰藉。一边品茗,一边课子,吟诵着奇思壮采的《楚词》,自然要比“小儿学问止《论语》” (杜甫《最能行》)好多了。品茗课子之余,诗人放眼窗外,风儿停息了,树叶不落了,在这一片寂静的环境里,诗人怀着闲情逸致,静静地看着那“青虫相对吐秋丝”。“青虫”,即蝶类的幼虫,以其色青,故俗称青虫。杜诗“青虫悬就日”,写的也是这种情景。秾丽闲雅,别具情致。但我们转念一想,那“呼儿课《楚词》”的良苦用心,不也如同青虫吐丝吗?

如果说第一首写得情趣盎然,第二首写得情意缠绵,那么,第三首就写得绚丽多彩了。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虹的奇丽景观和由此而产生的奇瑰幻想,语豪而工,情深而长,跃动着活泼泼的生命力。虹有主虹、副虹之分,如同时出现,主虹位于内侧,副虹位于外侧。主虹色彩鲜丽,亦称虹,又称雄虹; 副虹色彩较暗淡,亦称蜺,又称雌蜺。虹蜺与太阳的方向总是相对的,而且总是在雨后方能出现的。昨夜秋雨,今朝雨霁,旭日东升,虹蜺则现于西方,故曰“挂西楼”。虹蜺于雨后转晴时出现,故谓“逐雨追晴”。“连卷”,形容虹蜺长而弯曲。这是从沈约《郊居赋》的“驾雌蜺之连卷,泛天江之悠永”变化而来的。作者抓住虹分雄雌的特点,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描绘得意态横生。“逐雨追晴意未休”,写出了虹的生命,“安得万妆相向舞”,写出了虹的情态。虹蜺艳丽多姿,就象成千上万的盛妆美人翩翩起舞,舞姿婆娑,令人目眩神迷。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称为“缠头”。赠送给歌舞者的锦帛或财物,也叫 “缠头”。《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载:“酒酣,怀恩起舞,(骆)奉先赠缠头彩。”那五彩缤纷的虹蜺,不就是价值连城的缠头吗? 昨夜秋雨唤朝阳,今朝旭日映彩虹。诗人的生花妙笔把金秋景色描绘得绚烂夺目,发人多少奇想,给人多少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