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耒阳溪夜行》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张九龄《耒阳溪夜行》唐山水鉴赏

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此诗写秋溪夜景。耒阳溪在湖南省东南部,纵贯耒阳县,到衡阳市入湘江。

第一、二两句交代诗人在归途中经过耒阳溪,时间是晚上; 不是缘溪步行,而是驾一叶小舟,路线是沿溪上溯。“乘夕”二字点破题面。水路曲折地进入山间,又因为是夜晚,更显出沿途的幽僻。幽深的山谷,每多胜景,因“路幽”,在溪中夜行的诗就愈能探得佳境。

接下的两句则是以具体景物写夜晚深山的幽静。一弯明月挂在山崖间,山中景物都历历在目。在若许景物中,诗人只拈出 “岭树”。山上的树木,在一片月色中,随着远近高低的不同,各具姿态。脱尽了叶子的树木,稀稀疏疏地站在岭头,光影朦胧中,别有一种意态。对这些,诗人没有细细刻镂,但从“看”字可以意会。上句写山色,下句写溪声。山间没有一丝半点的风,溪水的清韵格外响亮。此时万籁俱寂,溪水的潺潺声就更衬托出山间的幽静。月色,溪声,所有景物都调配得恰到好处。此情此景,诗人难免为之神驰遐想,久久不愿离去。

五、六两句写夜深情景。这两句,对三、四句是暗接。清溪曲折漫长,诗人在溪间舟行已久。“岚气”入船,“霜华”结衣,正见时间久,夜已深。前两句写诗人“看岭树”、“听溪流”,是主体感官的积极活动,而这两句主体则是被动的承受者,境界绝然不同,用笔也因此有变化。或许此时诗人兴致已尽,不觉在船舱中昏昏睡去了。

最后两句,写诗人闻猿声而有所感触。但他说这感触并不是因久别家人而引起的乡思客愁。那这段愁绪因何而起呢?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总是因内心有苦闷吧。这次归途沿耒阳溪缓缓而行,沿路领略这秋山夜景,不失为一种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