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说明
本篇文赋是欧阳修的又一篇重要代表作。他采用骈散结合的手法,极尽铺陈渲染,将无形的秋声、秋气化作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在描写的层次安排上,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宛然清晰。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把秋天同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加以议论,突出了人们对悲秋的强烈印象。经此铺垫,最后作者指出人事的忧劳对人的伤害,比秋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亦何恨乎秋声”,这就突破了历代“悲秋”的传统主题,显示出新颖的立意。可以说这是作者对多少年宦海沉浮、人事纷争的感慨。当然,文中透露出的知足保和的消极思想,则是要多加注意的。
集评
金圣叹曰: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储欣曰:赋之变调,别有文情。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吴楚材曰: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未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
李调元曰:《秋声》《赤壁》,宋赋之最擅名者,其原出于《阿房》《华山》诸篇,而奇变远弗之逮。殊觉剽而不留。陈后山所谓一片之文押几个韵者耳。朱子亦云:宋朝文章之盛,前世莫不推欧阳文忠公、南丰曾公与眉山苏公相继迭起,各以文擅名一世,独于楚人之赋,有未数数然者。盖以文为赋,则去风雅日远也。
——清·李调元《赋话》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