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说明
本文也是作者二十五岁时应制科考试时进呈的《进论》之一。
本文以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这一中心论点。作者立论新颖,构思巧妙,全文以“忍”字贯穿始终,灵活运用史料,加以周密辨析,反复论证善于忍耐对成就大事业的重要作用,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奔放。结尾则刻画张良外柔内刚,似弱实强的性格特点,为“忍”的内涵增添含蓄传神的一笔,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
集评
吕祖谦曰: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之役,使之忍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又云:一篇纲目在“忍”字。
——宋·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二
谢枋得曰:意谓子房本大勇之人,惟少年气刚,不能涵养忍耐,以就大功名,如用力士提铁击始皇之类,皆不能忍。老父之圯下,始命取履纳履,与之期五更相会,数怒骂之,正以折其不能忍之气,教之以能忍也。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
杨慎曰: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七
储欣曰: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五
徐乾学曰:意实翻空,辞皆征实。读者信其证据,而不疑其变幻。
——清·徐乾学等《古文渊鉴》卷五十
刘大櫆云:忽出忽入,忽主忽宾,忽浅忽深,忽断忽接。而纳履一事,止随文势带出,更不正讲,尤为神妙。
——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四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