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
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
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说明
本文可视为《前赤壁赋》的续篇。作者两次夜游赤壁,一在初秋的七月,一在孟冬的十月。时令季节的变化引出的自然景物与作者心情的变化,在本文中均有细致的表现。因此,两篇文章,各俱佳处,均为名篇。本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作者对初冬月夜的景色、登岸攀登的过程,独自一人登顶俯视而产生的忧恐凄凉心情的渲染,都具体而真切,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再加上结尾描写的梦境,烘托了神秘气氛笼罩下作者孤独、茫然的心境,亦可令人掩卷深思。
集评
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引
郑之惠曰:眼前景经一道破,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试读文,占几许风景。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
吴楚材曰: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储欣曰: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浦起龙曰:后赋并刷尽文章色相矣。来不相期,游仍孤往。向后空空,人境俱夺。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
张伯行曰:犹是风月耳。上文字字是秋景,此文字字是冬景。体物之工,其妙难言。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
王文濡曰: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写,而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
——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