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蜃说》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尝读《汉天文志》1,载“海旁蜃气象楼台”2,初未之信3。庚寅季春4,余避寇海滨5。一日饭午6,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出,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7。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余8。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9,矗如奇峰,联如叠巘10,列如崪岫11,隐见不常12。移时13,城郭、台榭,骤变欻起14,如众大之区15,数十万家,鱼鳞相比16。中有浮图老子之宫17,三门嵯峨18,钟鼓楼翼其左右19,檐牙历历20,极公输巧不能过21。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曾,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22,诡异万千。日近晡23,冉冉漫灭24。向之有者安在25?而海自若也26!
《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27。余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28,楚之意华29,魏之铜雀30,陈之临春、结绮31,……突兀凌云者何限32!运去代迁33,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34!
【注释】 1《汉天文志》:即《汉书·天文志》。《汉书》为东汉班固所著,其中《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马续续成的。 2“海旁蜃气象楼台”:见于《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节六》所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闾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蜃是传说中的一种像蛇而比蛇大并有角的动物,一说是大蛤蜊。蜃气,古时误以为是大蜃吐的气,其实一是种自然现象,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大气层的折射作用而将远处景物反映在天空、地面、海面所产生的一种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蜃楼”或“海市”,在沿海和沙漠地带有时能见到。 3初未之信:“初未信之”的倒装句。 4庚寅: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季春:春季的最末一个月,5避寇海滨:作者有《避寇海滨》诗一首,元章祖程注:“庚寅岁,山寇为妖,先生避地仙口作也。”(见《霁山集》卷一)仙口在今浙江省平阳县东二十五里处,面临东海。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江南起义军四百余起,浙江有台州杨镇龙起义,拥众十余万,攻东阳等地,浙东大震。次年三月,杨镇龙部正在浙东活动。所谓“寇”即指此事。 6饭午:正吃午饭。此处“饭”作动词用,读上声。 7骇:惊诧。8会:适逢,正碰上。颖川主人:姓陈的主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十一》:“(陈)轸,楚相,封颖川侯,因涉颖川,称陈氏。”后陈姓世为颖川望族,故以颖川称之。走使:派遣仆人。 9第见:但见,只见。沧溟:大海。 10叠巘(yan掩):重叠的山峰,巘,原指大小成两截的山。 11崪岫(zuxiu族秀):高峻而险要的山峰峦。 12隐见不常:时隐时现,很不固定。见同“现”,音xian 。 13移时:过了一会儿。14欻(xu虚)起:忽然出现。 15众大之区:人口众多、建筑宏伟的大城市。 16鱼鳞相比:形容房屋整齐、密集,象鱼鳞船密密地排列着,相比,互相并列、紧靠。 17浮图老子之宫:即佛寺和道观。浮图,梵文(印度古文字)的译音,也译作“浮屠”,有佛寺、佛教徒或佛塔等不同意义,此处指佛寺。老子,相传为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之一的春秋时人李耳,后来的道教徒也奉他为始祖,立庙崇奉,称为道观。 18三门“佛教寺庙多开三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进入三门,表示已经解脱。以后道观建筑也摹仿它。峨:高峻的样子。 19翼其左右:象两翅展开座落在寺观的左右。 20檐牙:屋檐边突出如牙的装饰物。历历:分明的样子。21极:竭尽。公输:名班,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故又称鲁班。 22瓮盎(mengang):两种腹大口小的盛器。 23哺(bu):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钟。 24冉冉:慢慢地。漫灭;消失。 25向之有者安在:原先的景象在哪里呢?向之:在此之前。 26自若:和平常一样。 27《笔谈》记登州海市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条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登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蓬莱县。 28阿房(epang鹅旁):秦时建造的宫殿,规模宏大,至秦亡时还未全部完工,后为项羽焚毁。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29章华:春秋时楚灵王建造的宫名和台名。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30铜雀:亦作铜爵,东汉末年曹操建造的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31 临 春 、结绮:南朝陈后主建造的二座楼阁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32突兀:高耸。何限:即无限,何其多。 33运去:即“运祚”去:时运去。代迁:朝代改换。 34何暇:哪里来什么闲工夫。蜃之异:关于蜃楼的奇异景象。
【今译】 我曾经读《汉书·天文志》,看到上面有关于“海市蜃楼”的记载,先前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阴历三月,我为躲避起义军兵乱,借住在海滨。一天正在吃午饭,家僮忽然急急忙忙跑进来报告外边发生了怪事,说:“大海里突然涌现出来几座大山,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老百姓们看了都觉得非常惊异和奇怪。”我听了感到很为惊诧,急忙跑出屋去观看。这时,恰好碰上姓陈的主人也派遣仆人来邀我前去。到了海边,我和姓陈的主人一起登上聚远楼向东眺望。只见在沧茫弥漫、无边无际的大海上,矗立着座座重叠、高峻而险要的峰峦,时隐时现,很不固定。过了一会儿,城墙、亭台楼阁忽然出现了,犹如一个人口众多、建筑宏伟的大城市,数十万幢房子栉比鳞次,其中有佛寺道观,只见佛寺道观的三门高大雄伟,钟鼓楼就像能开的两扇翅膀座落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像牙齿形的饰物非常清晰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竭尽鲁班的技巧也不能胜过它。又过了一会儿,图象又起了变化,有的如站立着的人,有的如奔散的野兽,有的如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盛东西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下午三点多钟以后,图象才慢慢消失。此前所看到的那些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和平常所见到的一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登州的海市蜃楼的事情,往往也类似这样。我因为亲眼目睹过了海市蜃楼,因而方始相信《梦溪笔谈》中所说的事。
噫嘻,可叹啊!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南朝陈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云际的宫殿楼阁不知有多少!时运已去,已经改朝换代,这些宫殿楼阁统统已都荡然不存,化为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海市辱楼啊!想到这些,哪里还有什么闲工夫来观赏自然界的海市蜃楼的奇异景象呢!
【总案】 作者是一个深感亡国之痛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宋亡后不仕,常在寄情山水自然中抒发哀国伤时之慨,本文即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作于宋亡后十年,文中,作者描绘了亲眼目睹的海市蜃楼虚幻景象,似在记异,实借此以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因此,尽管本文看似以记叙为主,议论仅文末寥寥几句,其实文章的意旨却是在结尾借题发挥的这几句上,前面的记载都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文章不仅结构讲究,层次清晰,而且从记叙到议论联想自然,转接巧妙,两部分有机结合,贯通一致,绝无刀痕斧迹、强拉硬扯之感。同时,文章在写景记事时,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叙述简洁,比喻贴切,描摹生动,词汇丰富,形象逼真,富有文采,使人读后从中得到很高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