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百丈山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5。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6,即得小涧7。石梁跨于其上8。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9。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0,其声溅溅然1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2。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13,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14,数级入庵15。庵才老屋数间16,卑庳迫隘17,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18。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0,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1,最为可玩22。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24。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5,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26,璀璨夺目27,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28,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29。日薄西山30,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31。旦起下视,白云满川32,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33。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34,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35。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36。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37,余又叙次其详如此38。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39,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40。
年月日记。
【注释】 1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2许:表示约数。 3绝壑(he鹤):又深又险的山沟。4控:临。垂崖:陡峭的山崖。 5度:渡过,过去。 6循:顺。7得:遇见。 8梁:桥。 9亭午:正午。 10淙(cong丛):流注,灌注。 11溅溅(jian贱):水流声。 12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13瞰(kan看):俯视。 14蹑(nie聂):踏,踩。 15庵(an安):尼姑的寺庙。 16才:仅仅。 17卑庳(bi币):低矮。迫隘(ai爱):狭窄。 18胜:美好。 19罅(xia下):裂缝。 20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21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22玩:欣赏,品味。 23潺潺(chan馋):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24昧(mei妹):昏暗。 25瀵(fen奋)涌:喷涌。 26烛:照。 27璀璨(cui can催灿):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光彩耀眼。 28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29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30薄:迫近。 31殚(dan丹):尽。 32川:平野,平地。 33飞浮:飘飞浮动。 34径:小路。 35祷:祈祷。 36穷:尽。 37纪:通“记”。 38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39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40夫:远指代词,那些。
【今译】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年月日记。
【集评】 高洁《宋代山水游记简论》:“朱熹的《百丈山记》”,“十分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百丈山中瀑布、石台、夕照和云海的景象。写瀑布,以‘瀵涌’状其同源分流喷出的情景,以‘投空下’绘其飞落的气势,以日光映照下的‘散珠喷雾’形容其璀璨夺目的光泽;写石台,以‘前揖描写石台与芦山相对那拱手揖让似的姿态;写夕照,以‘紫翠重叠’写夕阳照耀下群山的色彩和重叠相映的情景;写云海,则主要从山着笔,说远近的群山在云中‘飞浮往来’,变幻起伏,时现时隐。观察细致,用语准确,让人‘瞻言见貌’,领略作者笔下景致。”(《齐鲁学刊》1988年2期82——83页)
王奇珍《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朱熹《百丈山记》”“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山水游记的笔法,叙事写景,情景交融,极生动形象。”(《文学遗产》1988年4期。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10期16页)
【总案】 这篇游记集中写了六处景物。这六处景物又各具特色:一.石磴,“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突出一个“险”字。二.小涧,“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突出一个“幽”字。三.山门古寺,“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突出一个“寂”字。四.西阁,“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突出一个“胜”字。五.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突出一个“高”字。六.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突出一个“壮”字。
文章还从早晚两种时间上对在百丈山上看到的景物进行了描写。晚景,“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其特点是灿烂。晨景,“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其特点是雄浑。
总之,这篇游记文字简约,形象生动,画面清晰,特点突出,不愧出于散文大家之手,其艺术造诣已达到高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