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散文《超然台记》原文赏析

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所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文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

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

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

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说明

北宋中后期,围绕着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十分激烈。为远离政治斗争旋涡,苏轼自请外放,于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三年后,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市)。本文是作者到密州后第二年写的。超然台在密州北城上。

本文表现了“游于物之外”而“燕处超然”的老庄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使他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坎坷不幸的人生遭遇中,始终以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态度,排遣精神苦闷,澹泊自适,无往不乐。文章结构严谨,文笔畅达,体现了作者深厚圆熟,粲然浑成的艺术功力。

集评

吕雅山云:此篇不唯文思温润有余,而说安遇顺性之理,极为透彻,此坡公生平实际也。故其临老谪居海外,穷愁颠越,无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引

金圣叹曰:台名超然,看他下笔便直取“凡物”二字。只是此二字已中题之要害,便以下横说竖说,说自说他,无不纵心如意也。须知此文手法超妙,全从庄子《达生》《至乐》等篇取气来。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吴楚材曰:是记先发超然之意,然后入事。其叙事处,忽及四方之形胜,忽入四时之佳景,俯仰情深,而总归之一乐。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林纾曰:通篇把定“游于物外”四字,则知天下足欲之难;知足欲之难,则随皆知足。然既能知足,不惟在胶西乐,即在儋耳乐,此所以名为超然。超然者,超乎物外也。文前半说理,后半叙事,初无妙巧,难在有达生之言可以味耳。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