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带领宫人三十名持香花从凤翔法门寺,将释迦牟尼佛真身的指骨一节,恭迎到长安宫廷供奉三天,然后再送到各寺庙供奉。是时,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官民百姓,敬香礼拜。韩愈见此情景,上《论佛骨表》,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主张将这“朽秽之物”,“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宪宗一见奏表大怒,出疏以示宰相,将定其死罪,幸裴度、崔群奏说: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但他“内怀忠恳,不避黜责,”“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宪宗于是将他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韩愈受命赴潮州上任途中所写的名篇。蓝关,即蓝田关,在离京师长安不远的蓝田县南九十里,又称峣关。他到蓝关时,侄孙韩湘赶来相见。韩愈见到亲人,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了自己被贬的缘由:清晨上《论佛骨表》,傍晚就被贬潮州。“朝奏”、“夕贬”,点明事出意外,得祸之速。潮州在广东东部,离长安确有八千里的路程。
颔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圣明”,指唐宪宗。诗人直诉自己耿耿忠心全是报效朝廷,忠言直谏皆为“除”却“弊事”,虽然知道如此做对自己的前途凶多吉少,但我哪里还顾惜自己“残年”的命运呢?时韩愈已经五十二岁,所以说“残年”。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横亘陕西省南部的终南山。诗人后顾前瞻,借景抒情。回望长安,秦岭遮住了视线;天空乌云密布,我的家在哪里呢?诗人遭贬上道往潮州,全家老小同行,长安已无立身安家之地。眼看前方,茫茫大雪阻塞住蓝关,我往哪里走,哪里是我的出路呢?有国难投,无家可归,隐喻往事不堪回首,一语双关;眼前道路堵塞,暗示了前途艰难险阻,直诉奸佞当道,忠而得谤的无限怨愤与凄楚之情。“家何在?”诗人愤慨之极; “马不前”,又暗寓无限恋阙之心。这两句借景生情,形象生动,意境高远,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瘴江,是指充满瘴疠之气的江河,泛指当时经常流行着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的岭南一带地区。
这首诗,从思想上来看,可以说与《论佛骨表》是孪生姐妹。作者一生宣扬孔、孟之道,反对佛、老之说。“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韩愈《进学解》)其晚年更是如此。从艺术上说,韩愈的诗歌特点是“以文为诗”,即诗歌散文化。其优点是流畅平易,缺点是逻辑思维代替了形象思维,缺乏诗趣。故褒之者推尊韩愈为大家,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诗文合一,别开生面;而贬之者则认为韩诗是押韵之文,与诗无所解。这首诗,是韩愈七律诗中上乘之作,它既有“以文为诗”的特色,又有严谨的格律,基调深沉,其风格酷似杜甫。“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的对比,显示韩诗的雄豪奇崛,气势磅礴。
十四年正月,表乞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有《次蓝关示侄孙湘》诗云。(尤袤《全唐诗话》卷二)
才奏便贬,才贬便行,急承三四联,老臣之诚悃,大臣之丰裁,千载如一日。
五、六,非写秦岭云,蓝关雪也,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恰好逼出“瘴江边”三字。盖君子诚幸而死得其所,即刻是死所,收骨江边,正复快语。安有谏迎佛骨韩文公,肯作“家何在”妇人声哉! (金圣叹《批选唐诗》)
佛骨表孤独千古,而此诗配之。尤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 〔清〕李光地《榕村诗选》)
纪昀: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三、四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即归缴此意。( 《瀛奎律髓汇评》下)
吴(北江)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高步赢《唐宋诗举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