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媪叹·皮日休》原文与赏析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典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这是皮日休《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篇,是他“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歌”的代表作。古人写劳动者不得温饱、忍饥号寒的篇不少,可写得如此具体、形象、真切,却并不多见。它通过对“橡媪”辛勤劳作、稻谷丰收、但结果只能以拾橡子充饥这一情况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现实的极端愤恨与对这一老妇的深切同情。

开头四句,用简洁的笔墨勾出一幅贫妇拾橡子的图画:时值深秋,橡子成熟,在荆棘、杂草丛生的山岗上,散落着一些橡子。一个黄发驼背的老妇人,踏着晨霜上山拾拣橡子。拾橡子作何用呢?接着四句,写老妇人“尽日方满筐”拾来的橡子,再经“几曝复几蒸”是为了“用作三冬粮”。

读至此,人们不免要问:这位老妇为什么要以橡子充饥呢?是山地贫瘠,还是灾年歉收?诗人不置可否,却掉转笔锋,用四句极写粮食丰收的盛况。山前的稻子成熟,稻粒饱满,稻穗沉甸甸的,一阵风吹过,稻香袭人。农民们惜之胜珍珠,细心收割,精心捣舂,使得舂好的米,粒粒都象玉耳坠那样晶莹透亮。“如玉珰”的比喻,饱含着农民们对稻米的珍惜之情。按理,稻谷丰收,农民们可以饱腹了,老妇为何还去拾橡子充饥呢?接着的八句,诗人列举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租税的苛重,原来春得“粒粒如玉珰”的稻米,农民自己不能受用,要“持之纳于官”;二是官吏的勒索,大斗量进,一石竟变成了五斗;三是高利贷的盘剥。这样一来,就把农民用血汗换来的口粮全给夺去了,农民们不得不“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一个“诳”字,道出农民多少辛酸?抒发了农民的满腔愤恨。

至此诗人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了,在结尾的四句中直抒胸臆:这样的统治者,连“诈仁”的伪装也不要了,只是赤裸裸地无穷尽地搜括农民的财富。田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宰相,以大斗借出,小斗收回,受到百姓的拥戴。诗人面对这位拾橡子的老妇,联想到历史上的田成子,深深感到了现实的“可悲可惧”,禁不住流出眼泪来了。

这首诗,有勾勒的画面,有叙述的故事,有发自内心的感叹,不仅描绘了老妇拾橡子的情景,而且揭示了老妇拾橡子的原因,可说是构思具体,思路清晰。而且,巧用对比,如以“散落榛芜冈”的橡子同“山前有熟稻”对比,以拣拾橡子同“细获”、“精舂”稻米对比,以“紫穗袭人香”同“橡实诳饥肠”对比,以当时的统治者同“诈仁”的田成子对比,使社会矛盾更加突出,使是非、爱憎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