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荺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夜间的相思离情,主要是通过环境景物的渲染和人物感官对外界的感受来表现情思。
上阕开头两句看似客观描写闺房中的景物,实则已关联着人物的感情。洁美的玉炉吐出氤氲香气,鲜红的蜡烛闪动明亮的光芒,这景象本应给人带来欢乐和温馨,但一个“泪”字表明,此时主人公正愁情满怀,“蜡泪”又何尝不意味着离人的眼泪呢?到第三句“偏照画堂秋思”,便直接点出了人物心中的情结。相思离情已令人苦恼,况又时值草木零落,让人生悲的秋天!秋思本已难堪,而蜡烛之光偏又独照伊人,怎不使她愁闷愈深!连同前二句一起读,我们不难体会到,炉香、蜡泪、烛光、画堂无不撩人情思,乱人方寸,使敏感的主人公受到强烈刺激。温庭筠词针线细密,着力处正在于此。
“秋思”是全词的中心,下面的字句也全从“秋思”引发。“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这几句直接写人。主人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至于蛾眉上翠黛褪色淡薄,如云的鬓发散乱不整,她感到夜长难捱,枕被生凉。“衾枕寒”不仅因为秋气逼人,更是由孤独凄凉的心理而引起的生理上的异样感觉。
词的下阕,环境景物从室内移到室外,主人公的感受也从视觉、触觉转移到听觉。秋夜漫漫,秋雨霖霪,主人公彻夜未眠,听着雨声一点一滴地敲打着梧桐叶,敲打着户外的台阶,从三更直至天明。“一叶叶,一声声”,“空阶”等语词同样表现出主人公的敏感。俞陛云说: “惟其锦衾角枕,耐尽长宵,故桐叶雨声,彻夜闻之。”这话只说出了一半道理。整个下阕至少给我们以两方面的提示。一方面,彻夜闻雨,弥见离情之苦,另一方面,梧桐秋雨,“不道离情正苦”,“不道”即不管,不理会,和上阕的“偏照”一样,是主人公移恨于物。在主人公看来,无休止的秋雨不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的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更增添了人的愁情。
有人归纳词家抒情的方法,有一种叫做“辞愈说尽,情愈无穷”,这首词便是如此。设置许多景物,调动人的嗅觉、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功能,目的在于使人物通过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受,来表现内在深沉的情思。然而铸愁之辞不断加码,“砌成此恨无重数”,人物的愁情却并未因此而流淌无遗,还大有回味之处。另外,语辞的浓淡参半,语势的疾徐相兼,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
飞卿《更漏子》三章,自是绝唱,而后人独赏其末章“梧桐树”数语。胡元任云: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即指“梧桐树”数语也。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胡氏不知词,故以“绮丽”目飞卿,且以此章为飞卿之冠,浅视飞卿者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事,写来凄惋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温词如此凄丽而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清〕李冰若《栩庄漫记》)
此首亦以上半阕引起下文。惟其锦衾角枕,耐尽长宵,故桐叶雨声,彻夜闻之。后人用其词意入词云: “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加一泪字,弥见离情之苦。但语意说尽,不若此词之含浑。(俞陛云《唐词选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