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
我昔东游何所睹,山川步步伤甲午①。
忽观壁画使我惊,身入庚子天津城②。
干霄烽火飞霹雳③,合围虏骑纷纵横④。
残军一旅据水次⑤,鼓声已死犹力争⑥。
大旗红折惊飙斜⑦,半残马字飘尘沙⑧。
颓垣下照白日淡,妖红一丈龙船花⑨。
神伤魄动愁逼视,太息沙场生尺咫⑩。
却归故国吊遗墟(11),不见烟尘双阙起(12)。
天崩地坼无由逃(13),其雨杲杲寒霾消(14)。
谁翻残局作胜势(15),气盈脉偾酣醨醪(16)。
水晶之宫何岧峣(17),五侯甲第争相高。
龙武新军气矜豪(18),劫人黑夜胡国刀(19)。
河伯汪洋轻海若(20),大人游戏连群鳌(21)。
寸地尺田树荆棘(22),中央四角酬天骄(23)。
不闻韶州遣使祭(24),谁当社饭长攀号(25)。
挂冠汲黯留不得(26),吞声杜老空悲骚(27)。
出辱下殿那可再(28),坐抚往事忧心忉(29)。
云愁海思无断绝,五陵石马风萧萧(30)。
【注释】
①甲午:指光绪二十年(1894)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②庚子天津城:指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等八国联军侵华一事,联军于七月十四日攻陷天津。③干霄:冲天。烽火:战火。霹雳:指炮火。④虏骑:指八国联军的骑兵。纵横:恣肆横行,无所忌惮。⑤水次:水边。⑥鼓声已死:古代作战,以击鼓激励士气。鼓声已死,将失去指挥,主将阵亡。⑦飙(biao):狂风。⑧马:指马玉昆。淮军将领。八国联军之役,马代聂士成任直隶总督,统武卫右军配合义和团御敌于津郊杨村,相持数月,无援而退。⑨妖红一丈:指红色大旗。龙船:长龙船,清代咸丰同治间的水师之船。《清会典事例》:“其制小于快蟹,载炮六,旁设短浆各八,二十二人驾驶,皆官领之。” ⑩尺咫:指画面。(11)吊:凭吊。(12)烟尘双阙:指战后一片萧条荒凉景象。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13)天崩地坼:天崩地裂,喻非常之事变,此处指八国联军之役。《战国策·赵策》:“周烈王崩。……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14)杲杲(gao):明亮貌。《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寒霾(mai):寒冬的阴霾。(15)残局:此处指失败的战局。(16)气盈脉偾(fen):形容情绪激动。《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偾,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注:“偾,动也。气狡愤于外,则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醨(li):薄酒。醪(lao):浊酒。(17)水晶之宫:指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卖国“立功”的高官贵戚的府第。岧(tiao)峣(yao):高峻,高耸貌。(18)龙武新军:左右龙武军,唐睿宗时所置,为唐代禁军,掌京城侍卫。此处指北洋军创立的武卫军。矜豪:傲慢。(19)劫人:劫掠百姓。(20)河伯汪洋:语出《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轻:轻视。(21)大人:传说中的巨人。《山海经·大荒东径》:“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连群鳌(ao):事见《列子·汤问》,传说海中有五山,下无根抵,由十五巨鳌负载,后龙伯国人一钓连六鳌,仙山沉没,仙人失所。(22)寸地尺田:杜甫《洗兵马》:“寸地尺天争入贡。”荆棘:《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23)天骄:指外国侵略者。《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24)韶州:指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张为韶州曲江人),尝识安禄山必反,请玄宗诛之,不听。后安氏反,玄宗逃至蜀,思九龄言,遣使祭丘其冢。(25)社饭:社祭时所供的饭食。《宋元资治通鉴》:“初太皇太后不豫,吕大防等问疾。……左右赐社饭,因曰:明年社饭时思量老身也。寻崩。”号(hao):哭。(26)挂冠:弃官而去。《后汉书·逢萌传》:“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汲黯:汉代濮阳人。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后召为九卿,敢于面折廷诤。(27)吞声杜老:诗人自称。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骚:《楚辞·离骚》,代指诗。(28)出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之鹆之,公出辱之。”下殿:《古谚》:“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29)忉(dao):忧思貌。《诗经·齐风·甫田》:“无思远人,劳心忉忉。”(30)五陵:汉代五个帝王之陵寝,此处指清陵。
【评说】
本诗选自陈曾寿《苍虬阁诗》卷一。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湖北蕲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学部郎中,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后筑室杭州南湖。有《苍虬阁诗》十卷,续一卷。辛亥以后诗作,大都遗老口吻。
此诗作于1908年,诗人追记甲辰年在日本观油画《庚子之役》之事。作品将对油画的形迹描绘和史事的生动叙述糅合在一起,反映了清军抗御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迹,字里行间,饱含作者伤世忧国的强烈感情。甲辰年,我只身东游扶桑,正值甲年之战十周年,步步所见山川,唯觉伤痛,更那堪观看壁上的油画,那就更使我震惊,睹画联想,仿佛自己已亲历庚子之变中的天津城。全诗由这四句总起,由画及史,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历史事实的追述中去。
接下来十句史事叙述中,诗人饱含深情,选取了三个动人场面,极力褒扬那些奋勇抵抗,壮烈牺牲的英雄男儿。敌人从四面包围过来,恣肆横行,肆无忌惮,顿时战场上火光冲天,霹雳震天,英雄的人民并没有为之退缩投降,而是纷纷举械杀敌。“残军”二句指罗荣光等率军在大沽口奋起还击,阻止联军的进攻,虽然主帅早已殉国,然而广大士兵却依旧誓死力争,捍卫领土。“大旗”二句记马玉昆杨村御敌之战,在相持月余之后,后援不及,因而只落得军队半残,飘尘风沙之中。“颓垣”二句则写“庚子天津城”中的战斗。城中只见一片断壁残垣,在日光的照射下,显得苍白无力,萧杀凄惨,面对死亡,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团民五千余人,分乘七十二艘大船,从独流至天津增援,旌旗蔽日,妖红一丈,舳舻连接,目不暇接。诗人看着油画,追念战事,不禁勾起无限伤感,神伤魄动,使人再也不忍心看这近在眼前的画幅。
诗人看到油画时就已悲痛欲绝,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也是令他更为痛心的是,在他回国以后凭吊战后遗墟时,早就不见城阙烟尘,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当年天崩地坼,天子下殿,百姓官员无处可逃,这些阴霾全被杲杲的烟雨洗刷一过,烟消云散了。更令人气盈脉偾的是,那些不顾国耻,得意忘形之徒,面对如此残局,竟然以签订条约,议和赔款作为一大胜势;并且依仗卖国“立功”而封侯,不顾国计民生,竞相兴建豪华府第;龙武新军御敌无能,却矜豪傲慢,只把威风全都发泄到百姓身上,依恃洋枪洋炮,大肆掠夺。这是对满清腐朽政府的极大讽刺和批判,体现出诗人极度的愤慨之情。
作为有识之士,在愤慨之后,诗人内心更多的则是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河伯”二句合用诸典,指出外国侵略者恣意横行,造成国土沧亡惨剧的原因在于:清廷妄自尊大,低估了外国侵略势力。因而造成了今天山河破碎,“寸地尺田树荆棘”,天骄胡兵分割瓜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这一危急的社会形势下,诗人急切呼唤仁人志士,只可惜像张九龄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竟如此匮乏,所以,慈禧、光绪西逃后,也不会有玄宗当年的祭文了。诗中反用张九龄的典故,其实是有所指的,八国联军侵华距戊戌政变三年,朝中有为之臣,如康、梁等早已被下令通缉,有的则已遭杀害,目睹政变的血雨腥风,使得无数诤臣纷纷挂冠辞官,乞骸还乡。这些惨痛的现实令诗人悲慨万分,空自悲骚,坐抚往事,更是忧心忉忉,早在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帝偕后妃出逃,圆明圆燹毁,而今历史的悲剧又再次重演,帝王出辱、下殿溃逃的覆辙竟何以再现?行文至此,作者对清廷的批判和质疑达到了最高峰,但这样万马齐暗无人应的社会中,诗人又不免陷入更深的伤痛和绝望之中,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云愁海思,而举目四望,只见王陵石马静静地肃立在萧萧的北风之中,如死一般的沉寂,看不到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