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灵石三峰二首(选一)·陆游》原文与赏析

陆游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

淳熙五年(1178)秋,陆游出蜀东归后,又自浙入闽,至建安(今福建建瓯)担任提举福建常平茶事的职务。这首小诗,是陆游途经江山江郎山时写的两首绝句之一,有着以奇思写奇峰的特色。江郎山一名金纯山,又名须郎山,位于今浙江江山县南,拔地而起,矗立如笋,海拔八百二十多米。上有三峰,峰各有巨石,则高达二百六十多米,几乎占了全山的三分之一,俗呼为“江郎三爿石”。陆游称之为“灵石”,就是为了状其奇特。他见到这山上三峰,不禁感到“蜀岭吴山一洗空”。如果论其奇特,那些吴越与川蜀的众多峰峦,似乎都要瞠乎其后了。辛弃疾经过江郎山时,也有诗云: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攀。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更把江郎山当作天地之间的支柱与乾坤正气的象征了。

古人论画,以为尺幅之内,可以藏万里之势。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刘长卿《会稽王处士草堂壁画衡霍》: “青翠数千仞,飞来方丈间。”都是赞小制而笼有巨景。诗与画在原理上有相通之处。同古体诗中的长篇歌行相比,五七言绝句可谓是篇幅最小的诗体。它的艺术容量,以字句而论,不免显得有限。用以写一座拔地青苍的大山巨峰,自然相形见绌。但这种形式上的短绌并不能限制住高明的诗人。陆游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小诗而写大山,即以小制大,不但毫无捉襟见肘的窘迫之感,还写得非常自然灵活而又诙谐风趣,表现出诗人牢笼万有、驾驭自然的幽默感。“奇峰迎马骇衰翁”,自恃高而奇的灵石三峰向诗人挑战,想吓到衰老的诗人(陆游本年五十四岁)。但诗人却毫不在乎,仅略施小技,就把这灵石之峰在笔下降服了。这里,陆游未免才人狡狯,三、四两句有点象玩弄魔术或戏法,也有点象现代电影中的某些特技镜头,让“拔地青苍五千仞”(八尺为一仞,其实江郎山并没有五千仞那么高)的大山,变小变小变小,一直小到“劳渠蟠屈小诗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并不是魔术戏法或电影特技。诗人在末句不过随意地用了“劳渠蟠屈”四字,灵石之峰倏忽间竟然自动地屈身缩小,原先以为小诗与大山这对不可克服的矛盾,令人意想不到地竟被解决得既轻松又愉快。这种写法,不但诙谐可喜,而且显得诗人胸次更高,诗力无敌,所以才能这样举重若轻。陆游后来于庆元六年(1200)在故乡山阴写的《春日》一诗: “雪山万叠看不厌,雪晴山青又一奇。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翁诗。”用的也是这种手法,与此诗意趣颇为相近。不过《春日》笔力稍嫌平弱,不如这首绝句傲兀不凡,写得山有灵,诗有趣,而且还表现出诗人的高超胸襟与宏放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