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陈尧佐》原文与赏析

陈尧佐

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

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这是一首描写吴江景色的七言绝句,是诗人任两浙转运副使时所作。据《升庵诗话》卷七云:这首诗当时就颇为著名,“和者计百余人”。

吴江即吴淞江,又名松江、松陵江。为太湖的支流,经吴县东流与黄浦江汇合入海。诗人赞赏吴江之美,体现了对江南鱼米之乡的欣慕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感情。

“平波渺渺烟苍苍”,是说江面上微风轻拂,平波微漾,一直延展到浩渺的远方;远远望去,江面上的烟雾水气,与天相接,形成烟雾缭绕、青碧苍茫的美景。这是写吴江的远景。接着,写吴江的近景: “菰蒲才熟杨柳黄。”菰即茭白,可作食用。蒲即蒲草,可制席,嫩蒲也可食用。菰蒲都是水生植物,往往生长在江边。“菰蒲才熟”时,茎叶在整体上还是翠绿色的,而岸上的落叶乔木“杨柳”,经过秋天节候的薰染,已经呈现出一片黄色了。黄绿相映,自是艳丽诱人。这样短短两句诗,就把秋日吴江富有多种色彩变幻之美刻画出来了;同时,吴江上白烟高浮,吴江的色彩分明,又使人有秋高气爽的适意感。

诗人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自然要“扁舟系岸不忍去”了。这里也说明前二句的美景,起初是从江面上的“扁舟”之中欣赏的,因此,即使诗人已经离船上岸,也仍然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于杨柳岸、扁舟前,凝望神往,不忍离去。这是对美景直接抒发留连的深情,显现出诗人依恋伫立的形象。

“秋风斜日鲈鱼乡”,既是进一步写眼前的美景,又是更为深入、巧妙地表现出对吴江水乡的依恋之情。鲈鱼是一种肉白如雪的“东南之佳味”,尤其是吴江的鲈鱼味最美。据《吴郡志》载: “鲈鱼生松江,尤宜鲙。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又据《后汉书·左慈传》李贤注引《神仙传》载: “松江有好鲈鱼,味异他处。”结句的景象也很美:“秋风”吹皱的吴江,受低角度的“斜日”照耀,波光闪烁,犹如锦鳞竞跃。这自然使人联想到秋天是鲈肥出水之时,此地正是“鲈鱼乡”了。在结句里,明示了诗人泛舟、登岸的时间是秋日的黄昏。一般的文人墨客于秋风起处、红日西沉之时,往往伤感思家,而诗人却留连“不忍去”,兴致勃勃地赞美。“鲈鱼乡”,这就进一步表现了他热爱吴江的感情。结句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张翰思乡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识鉴》载:西晋时吴中(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用此典,更深刻地表现出吴江一带是物产丰美、令人适意的鱼米之乡。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此结句可谓情景兼有,“妙合无垠”,因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乡”,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引作“香”,疑非是。宋仁宗时,林肇子松陵立鲈乡亭,就是因此诗而命亭名的。“乡”不当作“香”,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鲈鱼乡”条已作了详实考证。

全诗善于抓住吴江美好景物的特点,运用赋的手法,逐一铺描,体物入情,情景交融,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图画,引人神驰遐想。

陈文惠公尧佐《吴江》诗云……后人于其地立鲈香亭,和者计百余人,皆不及也。噫,此诗尚敢和耶!又《碧澜堂诗》云: “苕溪清浅霤溪钭,碧玉光涵一万家。谁向月明中夜听,洞庭渔笛隔芦花。”二诗曲尽东南之景,后之作者,无复措手。(杨慎《升庵诗话》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