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牡丹》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陈与义《牡丹》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①胡尘:指金兵南侵的战尘。伊洛:伊水和洛水,流经陈与义的故乡洛阳。漫漫(man 蛮):长远貌。②青墩:在浙江桐乡县北。《嘉庆一统志》:“陈与义宅在桐乡县青镇广福院后芙蓉浦上。”龙钟:衰老疲惫貌。

【译文】 自从金兵南侵的铁蹄踏进中原,背井离乡已度过整整十年,北望家乡洛阳,风尘迷漫,归路遥远。而今,我已是老态龙钟,寓居在青墩的溪边,孤独地站立在春风中,看着那迎风开放的艳丽牡丹。

【集评】 近·沈曾植:后二句“含蓄无限,怦怦动心,绝调也。”(《手批〈简斋诗集〉》,转引自《宋人绝句选》第207页,齐鲁书社 1987年版)

今·钱钟书:“陈与义这首诗的意思在南宋诗词里常常出现,例如陆游《剑南诗稿》卷八十二《赏山园牡丹有感》也是看见牡丹花而怀念起洛阳鄜畤等地方来,还说:“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七《六州歌头》又卷一百八十八《木兰花慢》、《昭君怨》等咏牡丹词用意略同。”(《宋诗选注》第153页)

今·吴熊和:“(结句)写得很含蓄。他花前久立,不忍离去,真的是在赏花吗?他是对花而起故国之思,家乡沦陷,恢复无期,怀归不得,他正要对花溅泪,凄然欲哭呢!二、三两句受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唐宋诗词探胜》)

今·陈永正:“末二语感慨苍凉,掩卷犹令人低徊不已。”(《江西派诗选》第328页)

今·萧作铭:“《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那亡国的隐痛。‘路漫漫’亦兼有两重意思:其一谓十年颠沛,北望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即所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涉江采芙蓉》);其二谓国破家亡,乾坤板荡,虽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可见前二句既有对敌方的谴责,又有对故国的怀恋,既有思乡之情,又有亡国之痛,而且‘其用意深隐,不露鳞角’(胡穉《简斋诗笺又叙》)。……本诗以‘牡丹’为题,却在结句的最末二字才点出,这并非一般的点睛之笔,而是凝聚了诗人全部的感情,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宋诗鉴赏辞典》第857—858页)

【总案】 牡丹是陈与义故乡洛阳的名产。自从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到高宗绍兴六年(1136)春诗人作此诗,已过了整整十年。十年间,诗人流离失所,漂泊江湖,多少次北望故乡,但胡尘未净,长路漫漫,终无由到达。此时他已因病告退,寓居浙江青墩。老态龙钟的诗人在他乡忽然看到故乡的名花,心中该有怎样的感慨?但诗只写到看牡丹就戛然而止,而把那无限感慨浓缩为独立风中凝视无言的形象,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传达出对“伊洛”的怀念和对“胡尘”的愤恨的弦外之音。此诗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陈与义中虽未直接写出“泪”字,但传达的意蕴和情感更为悲凉凄楚。“用意深隐,不露麟角”(胡穉《简斋诗笺叙》),平淡中见沉郁,这与早期同类诗的轻灵流动是迥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