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汛彼柏舟(1),在彼中河(2)。髧彼两髦(3),实维我仪(4)。之死矢靡它(5)。母也天只(6)!不谅人只!
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7)。之死矢靡慝(8)。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鉴赏】:
《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及后来的姚际恒、方玉润等,都认为《柏舟》系“贞妇自誓”之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据诗意看,诗中的女主人公分明是位少女,她为追求婚姻自主,受到母亲的阻隔,百计难施,于是情不可抑地唱出了这首刚烈与哀怨毕俱的爱情之歌。
全诗两章。每章的字句、诗意都基本相同。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咏唱的章法,以加强抒情的感染力。首章一、二句“汛彼柏舟,在彼中河”,描写一条柏木小船流动飘浮在河水中央。这既是兴,也是比,通过写姑娘的眼前之景,抒发姑娘的心中之情,即以小船漂荡不定的情状,烘托她彷徨无依的痛苦。她本来有了自己属意的人,但婚姻不能自主,男女之情与父母之命的矛盾冲突,使她那颗热恋着的心,就像这河中失控的小柏船一样,无可奈何地飘浮在绵绵的爱河中。三、四句“髧彼两髦”,实维我仪”,写的便是姑娘那个日夜思念、钟情所爱的少年郎了。这里,诗人用速写的手法,通过勾勒少年垂着的两只总角的发式,写出了小伙子的青春年少、天真活泼、无邪可爱。姑娘在痛苦的煎熬中,不时想到他那俊秀慧美的模样,挚着地认定,只有他才是我意中的好对象。这炽热的恋情,使她面对家庭的阻隔和干涉,再也无法抑制地喊出:“之死矢靡它。”坚决果断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易其志的决心。然而现实人生毕竟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是爱的追求给了姑娘无限勇气,一方面父母之命的压力又使她感到悲怆和不满。在极度的痛苦和激愤之中,她怨天恨母,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哀叹。意即我的娘呀,我的天呀,你们为啥就不能体谅到我的心呀!这撕心裂魄的呼告,非常深刻地写出了姑娘心潮起伏的感情波澜。人在悲苦已极、申诉无门时,常常呼天唤地,以表达悲愤之情。姑娘痛苦哀号的情景,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第二章与第一章意思相同,只是变换“中河”为“河侧”、“我仪”为“我特”、“靡它”为“靡慝”,通过再三表白,表现了她态度的坚决。
这首诗的社会意义,在于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对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表现了他们对旧礼教的公开反叛和挑战。虽说诗中对姑娘的母亲如何干涉和阻挠女儿婚事的行为,未着一字描写,但从其女儿悲愤的呼告声中,可以想象她是如何的专制和不通人情了,造成女儿痛苦的,就是她和她所代表的旧礼教。这使我们看到,远在《诗经》时代,旧礼教就制造着人间的悲剧,制造着畸形的、痛苦的婚姻。伴随着这悲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青年男女对旧礼教的蔑视、反叛和勇敢的斗争。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塑造的很成功。由她看到飘浮不定的小柏舟,写到她对自己意中人的思念和誓言,再写到她对母亲无理干涉的悲愤和哀怨,其中既有对炽热爱情的表述,又有对坚强意志的叙写,还有对心中悲愤的倾吐,通过这一系列感情起伏多变的描写,便塑造出一个觉醒的反对包办婚姻的少女的形象,写得极是亲切而动人,足以唤起读者对姑娘命运的无限关切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