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魏万之京》诗意|阅读答案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居住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由于久未升迁,就辞官归隐了。李颀好道术,与高适、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唱酬。李颀写诗才华表现为多方面,在样式上他对五古、七言歌行、七律都很擅长,在内容上对写景、抒情、描绘人物都很有精到之处。他的边塞诗和描绘人物的诗,前者以慷慨激昂称世,后者以传神写态见长,在唐诗中都有特殊地位。

魏万是稍晚于李颀的一位诗人,他们是好友。魏万曾编辑李白诗文为《李翰林集》,唐肃宗上元年间登第,后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从诗中的口气看,李颀对魏万的前程满含热望和鼓励之意,此当是写在魏万入京求取功名时。作为送别赠行诗,此篇的章法极为严整。第一联先说魏万在秋天的夜晚来到自己住所,停留一宿后,次晨即匆匆登程赴京。这是题意所在之处。第二联述说人事,设想魏万在路上,人向北去,雁向南飞,离家日远,客愁更多,这时闻秋雁鸣空,看云山过眼,定是特别难以忍受。第三联侧重说景,计数行期,征人此去,路远秋深,当接近长安关城时,或客居长安以后,将要在那里经历秋寒近侵,并听到捣衣砧声而深感时光流逝,岁月催人。第四联说的是别后的期望,嘱咐知己好友,不要见到长安是歌舞繁华之地,就沉湎其中,空使年华虚度。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多精致之词,如“微霜初渡河”的“初”字,三四句中的“不堪、 “况是”,第五句的“树色催寒近”,有的是表示程度,有的是加重意思,有的是反映奇特命意,都非寻常可比。

诗句“关城树色催寒近”中的“催”字用得极妙。诗人写的是早秋来临,寒风侵人,秋寒是从河北岸过来的;可是它为什么要到河南岸来,而不呆在它原来呆的地方?诗人有一个特别富于情韵的想象:秋寒是一个有感觉有生命的事物,它在极北边远地带,看到树黄叶落,草枯蓬转,自身也感到不胜凄冷,想找一个温和的栖身之处,于是便向那意态可人的翠绿杨柳走近,前边的引力变成了有生命的秋寒主体的内在的催力,于是便形成为“关城树色”,催促着秋寒从北边向它走来。这样,绿树和秋寒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事物,霜冷无情的传统命意被改变,新奇笔法被造成。这样的写法用在朋友分别的诗中,与主题是一致的。这秋寒与绿树的接近,结局是飘落的,想给寒秋以慰安的,结果却爱莫能助,秋寒不息,它还要去寻求,它们分别时不能不是充满着怅恨;而飘忽不定的秋寒,在它的未来所到之处,永远也找不到可以永久寄身的绿树。这种相遇情与相别恨,是诗人的审美情感的形象对象化,其中蕴含有诗人的与友人相别相送的真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