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北宋初期能诗善画的僧人画家。《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 〔蒌蒿〕生于水滨的草本植物,茎可食。〔河豚〕鱼名。它于春水上涨季节,溯江而上,即所谓“抢上水”。

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诗人抵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首诗大约作于他到汴京后不久。题中“春江晚景”亦作“春江晓景”。这个题目包括“鸭戏图”和“飞雁图”两幅画的题诗。这两幅画虽今已失传,但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可以想见这幅“鸭戏图”的景物和布局:占据整个画面的大约是一江春水,水上浮游的是成群的春鸭;江边有修竹,竹外有桃花;遍地的蒌蒿,新生的芦芽。苏轼是诗人,也是书法家和画家,他面对这一幅《春江晚景》图,能不引起无限的情思!

诗的第一、三句写植物;第二、四句写动物。动植物相杂描写,可以达到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诗的前三句均写画中所有的景物,只有第四句是写诗人主体的感受:从桃花开放,鸭群戏水,蒌蒿、芦芽的生长,想到此时正是“河豚欲上”的季节。——这是画上所没有的,是诗人自己从画面上得到的联想。

从惠崇是画鸭的能手来看,这幅画可能以较大的篇幅画群鸭在春水中游戏、寻食的各种动人的姿态,其中的翠竹、红桃、蒌蒿、芦苇,只不过是画的陪衬和背景而已。诗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大约是诗人在欣赏这幅画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思:诗人似乎是在羡慕鸭儿得春最早。在水里嬉戏的春鸭,真是活泼可爱极了,它们千姿百态,自由自在,无限生机,怎不叫诗人动情呢?春天似乎是属于它们的,人们还未知道春到人间的时候,它们已感到春天的温暖了。这句诗无限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与境界,给我们以美的吟味。所以,多少年来,它是众口传诵的名句。

这是一首题画诗,使我们想到,中国古人说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话。但外国美学家却认为,诗与画这两种艺术是有区别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较适宜于写动作;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但又认为,诗仍可描绘物体,画也可表现动作。诗描绘物体,往往采取化静为动的方法(见莱辛《拉奥孔》)。这首诗把画外的“河豚欲上”的动态描写,来暗示画面所表现的静止的盎然春意,这种化静为动的表现方法,委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