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出身贫寒,世为农家,三十岁方举进士。这首诗是他早年攻苦食淡的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清明为我国古代传统佳节。阳春三月,云淡风轻,莺啼芳树,蝶舞花丛。当此良辰美景,本该会聚亲友,户外游乐,郊野踏青,或携酒备馔,上冢祭墓。但这首《清明》绝句展现的,却是与熙来攘往、四野如市的节日盛况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番清冷景象:“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贫寒书生逢佳节而无花无酒,一如山野和尚的萧条凄凉,毫无趣味。
起首一句,在述状中抒感,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冷落孤独的环境气氛。主人公既无赏花插柳的兴致,又无沽酒饮乐的口福,但决非安贫乐道,自甘寂寞。试想眺望窗外,芳原绿野,春光明媚,何尝不动游兴饮意?奈何家境清贫,囊中羞涩,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次句以清心寡欲、打坐修行的野僧自比,其牢骚满腹而又感慨自嘲之状毕现读者眼前。
诗的前半部分侧重写情,而后半部分则辅之以写真。“昨日邻家乞新火”一句是全篇的关健所在。古代所谓的“清明时节”,其实也包括寒食节在内,寒食在清明前两天。此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是日家家绝火禁烟,只吃冷食。“新火”,指寒食日后重钻榆柳之木所得火种。此句正合当时节日习俗,而一个“乞”字则活画出主人公穷厄困顿的窘态。连点灯的火种尚须向邻家乞讨,其生计萧条已尽在不言中。唐人孟云卿诗云:“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晚唐张友正亦有诗云:“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寒食日献郡守》)皆言读书寒士天天过“寒食”生涯的辛酸难堪。王禹偁的这句诗承袭孟张,但自有新意。此句与前两句层层递进,由“无花无酒”而“似野僧”而“乞”,更加突出了家境的苦寒贫穷。“晓窗分与读书灯”与前句呈顺承关系,“分”是“乞”的连续动作,也是“乞”的目的所在。要想摆脱贫寒寂寞与无穷烦恼,除了鸡鸣即起,晓窗苦读之外,别无他途。此句融述状、写态、抒怀三种表达方式于一炉,将时间、处所、环境、人物身份的交代,以及人物动作、细节、性格的刻划和人物情绪、志向的表现,尽括于七字之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那或许是日后进身仕途的事,能否如愿,尚未可知。而眼下为了功名进取,还得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当游春者“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时,当“清明时节”的“路上行人”(唐杜牧《清明》诗)在杏花村店歇脚避雨,饮醇醪以消魂之际,“无花无酒”、“兴味萧然”的塞士们或许还在伴青灯,展黄卷,孜孜发奋。这时再回过头来重品诗的首句,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那个“过”字既包含“怎么能过(?)”的万端感慨,又包含着“只能这么过(!)”的无可奈何。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这首《清明》,四句一气连成,环环相扣,笔无虚设;风格质朴无华,语言晓畅简洁,体现了作者平淡中流露自然、浅直中蕴藏深意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