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宋·高翥》原文与赏析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祭扫为我国传统习俗。古人多有清明感怀之作。高翥这首《清明》,通过对清明祭扫情景的描写,有感于生死差异,表明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勾画出一幅背景开阔、形色浑然的扫墓图。首联“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写作者视野之内的南北山头有许多坟地,扫墓的人们虽然是各祭家祖,但因扫墓者甚多,仍给人纷纷然之感。唐、宋两代写清明景致者为数不少,但象高翥这样大笔勾勒专写扫墓场景,且场面如此开阔者,尚不多见。在泛写扫墓场景之后,颔联作了进一步的描写:“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纸灰飘飞是扫墓时的典型景象。生人向死者焚烧纸钱,祈望给死者以福禄。箔纸焚化以后成灰白色,随火苗上冲的气流而飘飞,状如蝴蝶。随着白蝴蝶一样的纸灰向远处飘飞,作者的视野在向远处扩展,看到了满山的杜鹃花。杜鹃花亦称映山红,春季开花,花朵簇生呈红色。泪尽泣血已是悲痛欲绝,泣血染红杜鹃,悲痛之深自然难于言表。清明时节,山花普遍开放,未必都是杜鹃花。盖因有传说称杜鹃花为杜鹃鸟啼血染成,而人之洒泪泣血与杜鹃啼血又有类似之处,作者才将山花以杜鹃花代称,并将其红色说成是扫墓者的“泪血染成”。这样就给“佳节清明桃李笑”(黄庭坚《清明》)的景色罩上了悲哀的气氛。一幅扫墓图画面的基调便求得了统一。

首联、颔联将扫墓的场景写得越庄重,将扫墓人的怀念、悲哀、痛苦之情写得越强烈,就使得颈联生者与死者间的对比越鲜明。“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太阳落山了,狐狸在坟茔上眠卧,意指死者只能与野狐为伴,而白天那些曾悲痛欲绝的儿女们呢,夜晚归来,竟然照常围在灯前谈笑风生。至此,不能不使人发出死者长已已的慨叹。以此作铺垫,作者最后人入九泉、万事皆空,人生在世、有酒当醉的人生态度的表述才显得自然妥贴。“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是一个倒装的因果句。因为任何一个长眠于九泉之下的死者,都未曾享用过儿女的一滴祭酒,所以人活着的时候有酒就应当喝个醉。反映了作者人生几何、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显然其思想是不可取的,但其艺术表达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为祭节,常常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对此,古代诗人们的态度多有差异。王禹偁是“无花无酒过清明”、“晓窗分与读书灯”,生活清朴,日以继夜发奋苦读。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与高氏迥异。黄庭坚在他的《清明》诗中写道:“贤遇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认为谁贤谁愚,千年以后谁也分辨不清,都同样被埋在地下。这又是一种人生态度,与高氏似又不尽一致。而那个颇有名气的杜牧,在清明时节“路上行人欲断魂”之时,却在打听酒家在什么地方。不知他那次在杏花村喝醉了没有?如果如愿,后世高翥想到的他却提前几百年就做到了。这样看来,高翥的人生态度还是有其历史根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