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刘禹锡·金陵五题(五首选三)》鉴赏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刘禹锡·金陵五题(五首选三)》鉴赏

刘禹锡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前《小引》云: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 (金陵,在晋代的旧称。),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 (和州刺史),跂(qì气) 而望之。适有客以 “金陵五题” 相示,逌(yóu尤) 尔生思,欻(xū虚) 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 “《石头》 诗云: ‘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馀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 (辜负) 乐天之言耳。

这个组诗《金陵五题》,作于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诗人自和州返洛阳途中经金陵时。它主要是吟咏金陵古迹。其中《石头城》是本组诗的第一首。据诗序提到,白居易最称赏此首,作者也很推重本篇。



* * * *



先看头两句——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指环绕金陵的群山。故国,故都,此指石头城。周遭,周匝、周围。

潮,指长江潮水。空城,此指石头城的荒凉。寂寞回,悄悄地退回。

这是说,青山环绕的六朝故都,周围的城墙仍然存在;江潮拍打着这荒凉的古城,又悄悄地退了回去。

这一联,主要描写金陵古都的荒废和周边山水依旧。它是六朝的国都,一直很兴旺,自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开始废弃以来,至刘禹锡写此诗时,已历整整两百年,故有“空城”之言。

再看后两句——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里的淮水,指流经石头城的秦淮河。它源于今江苏溧水县东北,注入长江,传为秦时所凿,故名。女墙,即城上的矮墙。

这是说,从秦淮河上升起的月亮,仍同六朝时一样,于深夜里多情地穿过城垛墙头,照抚这残破的故城。

它写月照空城,于是,使荒废了几百年的石头城,益感寂寞与悲凉。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三国时,吴国卫戍部队营房在此,士兵制服黑色,故名。自东晋以来,王(导)谢(安)两大豪门世族一直居于此,成为历史驰名住宅区。

朱雀桥,又称朱雀航,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面对都城正南门朱雀门,故名。它是当时车马填咽的重要通道。这里的花,用作动词,即开花。

头两句是说,朱雀桥边开满了野花,乌衣巷口正斜阳西沉。后两句说,昔日王、谢二族堂前的燕子,如今飞进的却是平凡百姓的家。

此诗以其形象的描写,反映了历史沧桑变化的事实:曾经煊赫一时的王谢两大豪族居住之地,如今已是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一片荒凉。过去进出王谢堂前的紫燕,现在虽然同样飞来筑巢,可是,这里已是普通百姓的住家,不再是王侯的华堂。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 《后庭花》。

台城,六朝时之皇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内鸡鸣山之北。

结绮、临春,用“陈妃三阁”之典,陈代后主陈叔宝的张、孔两宠妃,有三座著名楼阁为结绮阁、临春阁和望仙阁。楼高数十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甚为奢繁。

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曲,人称此曲为亡国之音。据《隋书·五行志》载:“祯明初,(陈)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chèn趁),此其不久兆也。”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

六朝的皇城一朝比一朝繁华,陈后主的“结绮”、“临春”几座绣阁,最为豪奢;原是千门万户的皇城楼阁,现在是野草遍地,悲凉一片,这都由于演唱亡国之音《后庭花》。



* * * *



《金陵五题》是刘禹锡若干组诗中比较杰出的一组。它以联章方式歌咏了原在今南京市境内的五处古迹。主要目的,当是借古讽今,鉴往知来。组诗中的各首,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和艺术特色,但它们又都是组诗整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从而形成这个组诗总体的意义和构想。

《石头城》是组诗中头一首,也是最受人赞赏的名诗之一。它用拟人手法,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深邃的意境和高远的立意:江山如旧,人事全非。悲凉的境界,今昔鲜明对照,诗外的讽喻之意,不言自明,不能不教人扼腕与深省。

乌衣巷》,也是这个组诗中的名作。它采用“以小见大”的对比法,摄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变换的寻常现象作为题材,艺术地生动地反映昔日王侯与如今百姓命运的变化。在这个平凡的对比中,令人体悟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荣华富贵难常在——世事巨变是常理;政失民怨无久安——历史无情有定数。

这是一首很成功的作品,也属于“不辜负白乐天之言”的名篇杰构。特别是后两句,一直成为千古传诵的警句。此诗同上一首一样,都是以短小篇幅,运用形象语言,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立意,创造了高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特有的深情与兴慨。

至于《台城》一诗,在五题中略为逊色,抽象议论,加上见解一般,新度和深度似乎都欠缺一些。因此,选家常常不取。但在整个组诗的总体结构中,却又有其少它不得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