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六首。诗中抒写不平之鸣。
《南史》鲍照传载:“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鲍照怀才不遇,胸中郁积碌碌无为的愤懑,倾吐于诗篇之中。如果说,“泻水置平地”一首写的是内心的叹息、愁闷以及自我宽慰的话,那么,这首诗则是强烈地表现自我身世的愤激情绪。诗人采用直露胸臆的方式,渲泄压抑于胸的情怀,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之作。
开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句,诗人情绪激越,从摹形、拟态、状声着笔,“对案不能食”,心绪之混乱已经不可遏制,“拔剑击柱”,激愤之情因无法抑制而在忍受中爆发,见诸行动,而“长叹息”的悲愤慨叹,又深深表达了面对残酷现实无能为力的愁怨。短短两句,通过形、态、声切意入情,把诗中主人公描摹得声色俱现。陈太初指出:“对案不食,拔剑击柱,其感尤几于五岳起臆,瞋发指冠。”(见《鲍参军集注》集说)拔剑击柱后的仰天长叹,是诗人绝望的呼声,展示了他所面临的悲剧命运。紧接着,诗中通过多层渲染,采用反笔,刻画一位“孤且直”的落魄文人形象。他愤世嫉俗,傲岸不屈。“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反诘,实际上是对“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激愤行为的解释,那种裹步不前、垂头丧气的失意情态,是奋发有当世志的大丈夫所不能容忍的!诗人运用禽类“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说明自己对忍气吞声现状的悲愤,和对壮志难伸受压处境的不满。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弃官归田的道路;诗中所抒写的,表面上是讴歌田家生活的乐趣,实际上是苦中取乐,不是诗人所乐于选择的生活方式,弃置罢官还家的闲散日子,“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似闲适,似悠然,似静谧,但在这宁静的生活画面的抒写中,却涵盖着内心激荡的情感狂潮,心灵上的难言之痛。强烈的反抗情绪,以舒缓闲静的笔调从反面衬出,在土木形骸之中,反写出性格上的铮铮铁骨。最后两句露出真情,“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才是诗人的真正本意。古往今来的才德之士都过着贫贱的生活,又何况自己门第孤寒性格耿直呢!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喊。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末的抒怀正表明了他孤直耿介的人格和对社会的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既吸取了民歌的白描手法,又融化了六朝文人诗的艺术造诣。诗中对朝暮亲侧、妇子欢愉的描写,完全是采用民歌的格调,明白如话,朴实无华。但全篇又融进了江淹《恨赋》的艺术精神和手法,《恨赋》中写李陵得不到当世理解时“拔剑击柱,吊形惭愧。”写冯敬通罢归田里的生活是:“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右顾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鲍照这首诗的内容,与《恨赋》完全吻合,所选择的主题也相一致。鲍照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寄托自己有志难伸的愁恨,说出了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牢骚和不平。诗中感情奔放,落笔刚劲有力,把沉郁的心境,写得酣畅淋漓,引起历代寒士的思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