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的题目,除了本诗之外,还有《别东鲁诸公》、《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等别称,是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本诗的艺术是精湛的,思想却比较复杂。

李白为何要写这首诗呢?

大家知道,李白原是一位有极高抱负的人。天宝元年(742)李白经友人推荐,为唐玄宗征召入京,原认为自己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政治理想可以得到实现了。可是,玄宗只任命他一个“翰林供奉”的侍从官,是一个“光伴君旁”的闲官,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但他却因此而亲见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与腐败。他生性傲世,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招致谗毁,结果不到三年,玄宗就以“赐金放还”为名,将他逐出京城。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原先的政治理想,怀着极度悲愤之情离开了长安,浪迹天涯。天宝四载秋,当他离鲁赴越中(浙江)之时,写了这首诗赠给东鲁(即山东南部)诸友人,以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寄游仙体,运用浪漫手法,通过“梦游天姥”,表现了弃绝尘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当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内容的确比较复杂。

“天姥”,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南与天台县西北间的一座名山。传说,登上此山能听到仙人天姥歌唱的声音,山因此得名:天姥岑。

“吟”,是一种诗体名,即乐府歌行体中之一种。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引《文式》曰:“悲如蛩螀(qiong jiang穷浆)”曰‘吟’,读之使人思怨。”



* * * *



古诗,不像近体诗那样注重格律,而是比较自由的,但也不是随意乱写。它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变和诗境的转移。因此,我们就根据韵脚的转换来划分章节与层次。

全诗可分如下三大段,即:梦前、梦游、梦后。

第一段(开头至“东南倾”):



梦前——向往天姥,即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此诗写于作者离鲁赴越之际,故以海上仙山起兴,并用以仙女天姥命名的名山 “天姥岑” 作陪衬。因为李白知道,神仙世界虽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倒不如名山大川的胜地可供实地游赏。所以,在海客 (指航海之人)侈谈神山之后,立即举出越人 (指浙江一带的人) 所说的天姥来得现实。这里的瀛洲,即传说中东海三仙山 (蓬莱、方丈、瀛州) 之一,是在大海中“微茫难求” 的。而天姥山尽管高入云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实有其地,可供人遨游,也将会有 “成仙” 之趣。这样一说,令人顿生遨游天姥之念。下边四句即转入专写天姥山的胜景——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之第一句,写其高,兼状雄阔。“向天横”,是一个奇崛之辞,是李白神来之笔,把天姥狂肆的个性写了出来。

诗之第二句,是为了加深印象的“补笔”,连用“五岳”、“赤城”等名山作陪衬,作补充。赤城,是天台山的门户,离天姥不远,所以用“势拔”,以显夸张之意。

这样写,作者还嫌不足,不够气派,故在下边两句,以写天台山与天姥山作映衬,“天台四万八千丈”,虽已很高,但比之天姥还矮了一截,俨然像要倾倒在它的脚下一般。诗人就这样地用了夸张、烘托手法,极写了天姥山的雄伟气势,令人不禁神驰心往,于是,引出了“梦游”之念。

第二段(“我欲因之”至“烟霞”):



梦游——奇特情景,即全力写梦



这一大段有五层意思——

第一层:入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这是诗人写入梦的前六句诗。头一句,承上启下,既写了梦之所由,又写了梦之所向。接着三句,用“一夜飞渡”和“明月照送”,表现诗人对于游天姥山的急切而兴奋的轻快心态。后边两句,诗人用“渌水”和“猿啼”,写出当年谢灵运的留宿处——即唐时的剡溪,仍然是一派非凡气象。

在此补释几个词语——

吴越,吴、越两地相邻,连类而及,实指越,是偏义复义。

镜湖,今绍兴一个胜地,即鉴湖,因波平如镜而得名,又名庆湖。

剡溪,剡,读shàn,即曹娥江之上游,古剡溪位于浙江嵊县三界南至新昌县境内。

谢公,即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他游天姥山时曾于剡剡溪投宿。谢灵运曾在自己的《登临海峤》一诗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第二层:登山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平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这里的谢公屐(jī),指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锯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见《宋书·谢灵运传》)

天鸡,据《述异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这段文字是写“登山之奇观”。诗人穿着“谢公屐”攀登天姥,是沿着前人之径,直攀至半山腰(即“半壁”),还未抵峰顶,即可见“海日之光”,可闻“天鸡之鸣”,可以想见天姥的高峻和神奇;至于天姥山路的“千岩万转”,更使人感到峻险奇伟。这怎么不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呢?诗人迷恋于奇花异石,却不知天色已晚了。

这是梦中登山的情状,是“梦游”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下边即写山中夜景——

第三层:夜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里的咆,是怒吼;吟,是长鸣。殷,读yǐn隐,形容声音宏大,有如雷鸣。

对于“熊咆龙吟”,有二说,一说意谓岩泉发出巨大声响,有如熊咆龙吟;一说实写熊咆龙吟,两说可通。

这里是写天姥夜景的,但前后两句气氛大不相同。为什么呢?这是诗人有意为之,造出变化,不使感到平衍。

前两句使人听到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巨响,震撼着岩泉;并使密林战慄,使层巅(即重迭的山岭)震惊。从而令人感到身置高危之地,不免阴森逼人,但也显出天姥之奇险。

后两句,举目远瞻,却依然一派舒缓气氛:天空盖着带雨的青云(即黑云),远处是一泓摇荡生烟的海水,一片迷茫缥缈气象。

这种有起有伏的描写,固然为使诗歌有变化、有光彩,同时也为下边仙境的描绘作了铺垫。

第四层:仙境


这段文字较长,有十句——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些文字主要是描绘洞天仙境。诗人先用“列缺”二句写这时正是雷雨交加,大雨即至的惊心动魄情景。列缺,即闪电;霹雳,即雷声。这是洞天仙境出现前的描写,以便衬出仙境幻现的出奇色彩。你听,在“訇(hōng轰)然”一声巨响过后,“洞天石扉中开”,仙境立即呈现于眼前。

诗歌以六句的篇幅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加描绘——

先以“青冥”二句,描绘洞天内的建筑陈设:

浩荡的青冥(即天空),深邃而不见边际,光芒万丈,奇异璀璨的住处,金碧辉煌的楼台,珍奇的陈设,令人眩目。金银台,指神仙居住之地。郭璞《游仙诗》云:“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再以“霓为衣”二句,写了众仙的衣着行止:

这些大仙们穿的是虹霓做成的衣服,乘着长风,纷纷从上空的云朵中翩然下来,令人神往。云之君,云神。此泛指从云中下来的众仙。

又以“虎鼓瑟”二句,写了鸟兽吹打拉车的热闹场面。鸾,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回车,即拉车。列如麻,极言众多。

这些描写,既富丽堂皇,又雍雍静穆,有色有声,历历如画。这是诗人长远以来所憧憬的景象,现在一旦实现了,这是多么令人快慰的梦境呵! 然而,好景难驻,幻境很快破灭了。

第五层:惊梦


在这层中,诗人写了由梦境而惊醒,回到了现实的人间——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悸,心惊;怳,同“恍”,猛然觉醒的样子。长嗟,深深地叹息。枕席,借指现实的尘俗生活。向来,即前一晌,指梦境中。烟霞,指梦境中的恍惚奇景。

这四句诗道出诗人在梦境破灭之后的烦闷惆怅心情。前二句,紧接上文蝉联而下,“列仙如麻”的仙境还未在眼前消逝时,自己却已惊醒了过来,魂悸心动,不断叹息。

后二句是说,一旦从梦中醒来后,留下的只是终身陪伴着自己的枕席之类的现实生活,而那美好的梦中仙境,已失却于渺茫的烟霞之中。

这第二大段的诗句,写了上述的五层意思,乍看,似乎飘忽无着,实则层次清晰,有本有末,循序推进,耳闻目睹,历历如绘。吟诵时,如大气包裹,一气呵成,不让人喘息;玩味时,又感结构严谨,丝联缝合,无懈可击。

第三段
(“世间行乐”至“不得开心颜”):



梦后——直抒胸臆,揭示诗旨



这一大段,主要写这样两层意思,即——

第一层:现实总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是诗人对自己的阅历,进行总结后得出的道理。这似乎是一种消极情绪的流露,然则,这都是现实给予的教训。自古以来,行乐难常,一切荣华富贵,都如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其实,这正是诗人的一种人生体悟,是哲理的升华

第二层:径直言志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第一句是照应诗题“留别”的,同时,也是让人注意下文的主题的提示。

在诗人看来,天地无穷,万事不过游仙梦幻,还不如骑上白鹿去寻仙访道。但在慨叹造物无情之际,诗人又不肯屈于豪门权贵,不甘于低眉哈腰地辱身降志,于是,从心地里喷发出满腔的激愤:“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全诗点题之句,也是诗人感情的凝聚点。所谓“卒章显志”,这里所显示的正是诗人不取悦于人、不苟合于俗的傲世之志!



* * * *



这首歌行体的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举其大者而言:

一、闪耀理想之火,回响反抗之声


李白在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之后,他以大无畏气慨,勇敢地、坚决地与上层统治者决裂。他那“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响亮呼喊,正代表了当时进步士林的心声和愿望;他那豪放俊逸的品格,也正是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品格的集中和概括。

李白的愤世嫉俗、返归自然的思想,通过游仙形式加以表达,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消极面”。宇宙无限,人生暂短,人事无常,是客观存在。他把“洞天仙境”视为极乐世界,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诗人是以极端兴奋的心情,用十分绚丽的笔触来加以描绘的。这个仙界奇景正反衬着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浪漫精神,美妙意境,奇特想象


诗人在这篇梦游诗中,采取超现实的形式来表达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他运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对自己的情志加以体现。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多方面地借用奇特的夸张方法和色彩缤纷的想象,让自己诗歌成为摇曳多姿的艺术品。夜色苍茫,皎月临照,碧波涟漪,呈现着镜湖的迷人的秀美;登攀天梯,苍浪托日,天鸡啼晓,显出天姥的动魄的壮美;暮色迷茫,青云盖天,闪电惊雷,足见其境的惊魂的森凛;飞阁流金,楼台喷彩,列仙降游,更让人感到目眩神摇。总之,每幅画面都有规定的意境和多种色彩以及鲜明的形象。这样,诗歌就富有美学意义和感人力量。

三、熔诗骚、汉赋、骈文、乐府和近体诗于一炉


李白这篇“吟留别”,是诗艺的“大杂烩”,也是声学上的交响乐。它既用了四言的《诗经》和古风,以及乐府歌行的体制,又杂用了屈骚的句法和汉赋的铺陈,还不时缀有骈文及近体诗重用典、讲对仗的特点。它又善于汲取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句型上,以七言为主,错以长短句型,参差多变,浑然一体,忽刚忽柔,或纵或收,在波澜起伏中,呈现了一种“逸兴壮思”的豪放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