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诗经》·关雎》鉴赏

《先秦诗歌·《诗经》·关雎》鉴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是《诗经》中《国风·周南》的第一篇,也是整部《诗经》的卷首诗,一向被人认为是“压卷之作”。《关雎》篇名来自诗歌首句中的“关雎”二字。《诗经》中的诗歌,每篇篇名都用首句的一字、二字或几字作为诗题。因为原诗并无篇名,全是后人拟加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曾居东都洛邑(今河南境内),统领东方各诸侯。此处“周南”,当指周公统治下的南方(今之洛阳以南至湖北)的歌谣。



* * * *



诗歌的分章,过去高校读本,往往沿用“毛诗”旧版分章。现今若干注本打破老例,依据诗的内容,另作分章。如王力、余冠英等,都将其分成五章,此即用其分法。

关关:《玉篇》:“和声也”。象声词,即雎鸠的和鸣声。雎鸠,究为何鸟?古今注释纷纭。此用王力之说,“一种水鸟”。喜在河洲上栖息,总是水鸟一类的飞禽。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这种鸟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另一只就忧思不食,憔悴而亡,极笃于“伉俪”之情。此说指出:“这种鸟情志专一”,很重要,深可玩味。

河:古人常实指为黄河,其实,也可泛指一般的水流。洲:水中可居之地。

窈窕:美好的样子。淑女,即今之好姑娘。淑者,善也,品德佳好。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系对一般男子的美称。好逑:此为迭词连语,犹“匹耦”,引伸为“美好配偶”。用闻一多说,此处之“好”,不能作动词读第四声,也不可作形容词,而应用作名词,即其本义:匹耦。

首章四句意思是:关关地叫着的雎鸠,徘徊在河中的沙洲;美好贤慧的姑娘,正是青年男子的理想对象。

参差:读为:cēncī,长短不齐。 荇:通“莕”。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白茎、紫叶、圆形、浮生水上。它可食,又可入药,古代还把它作为供品祭祀宗庙。

流:各家释义不一,此用《广雅》疏证云:“摎,捋也,与‘流’通”。故《毛传》解作“求”,即求取、捋取之意。之:此处作代词解,指荇菜。

寤寐:睡醒为“寤”,睡着为“寐”。二字连用,犹言日夜,不论醒或睡,时时如此。

次章四句大意是:水荇菜长短不齐,采摘荇菜左右东西;苗苗条条的好姑娘,追求她直到梦里。

思服:古读服为“愎”,思也。思服同义连用,非一般思念,而是往復追怀,极言思之甚也。

悠:深长,也有“思忧”之意。悠哉悠哉,就是愁思绵绵。辗转:辗即转,意指转动。反侧:卧而不正。意即翻来覆去,不能安眠。

第三章的大意是说,追求不得成梦想,睁眼闭眼总思量;漫漫长夜思不断,反复难逃相思网。

琴瑟:古代弦乐器。琴为五弦或七弦;瑟为二十五弦。友:此作动词解,即交好亲爱。《广雅》云:“友,亲也。”一说同“侑”,佐助之意。

第四章是说:长长短短的嫩荇菜,左采右摘筐里装;聪颖美丽的姑娘哟,弹琴鼓瑟多欢畅。

芼:《毛传》:“芼,择也”。《说文》:“毛见,择也,读若苗。择者,去其根莖也。”因而有人认为,“芼”是毛见的假借。其实,这章中的“芼”与前几章中的“流”、“采”的基本内容相同,只因分章换韵而变换文字。当然,也有细微区别:流,捋取、捞取;采,折摘而取;芼,连根拔起,去其不取,即有选拣之意。

乐:读lào,动词,欢乐,含有彼此共乐之意。清人陈奂认为:“于琴瑟言‘友’,于钟鼓言‘乐’,是一种互词”。

最后,这章大意是:高矮相错紫荇菜,不停地东拣西拔;俊俏善良的姑娘哟,击鼓鸣钟迎娶她。

全诗五章,首章写相遇,次章言追求,三章说相思,四章描热恋,最后一章讲完婚。



* * * *



为什么历代都把这首诗视为《诗经》的“压卷之作”呢?它到底好在哪里?依我看,主要是它具有“四美”,即:



一、立意高雅,意境优美



这是一首描写纯真爱情的男女恋歌。在《诗经》二十多首爱情诗中,此为佼佼者。全诗只用了五个小节、80个字,就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少女相遇、追求、相思、热恋、完婚的“爱情五部曲”,一个首尾完整的全过程,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的意境。且看——

在风和日丽的河边,遇上了采荇菜的姑娘。她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梦寐不忘,热烈追求,辗转相思,以至愁思重重;一旦如愿,弹琴鼓瑟,相亲相爱,彼此共乐;最后,在击鼓鸣钟,礼乐齐作的欢乐之中,美满完婚,结成姻眷。

这个意境,不仅使人感到充满诗意的优美,而且也令人看见作者立意之高妙。从何知来? 你瞧:

主人公爱得多么热烈而又多么纯真:这里有一见钟情的激动,有两心未通的烦恼;又有获得爱情的喜悦,还有终成眷属的欢乐。诗中体现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情操也是高尚的,绝对没有那种逢场作戏的轻佻,没有梦想幻灭的绝望,以及那种疯狂的“占有欲”,诸如此类不健康的东西。因此,历来对这首诗评价很高。

在古代,孔子就说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好诗。宋人朱熹也赞成孔说,云“……愚谓此言为诗者,深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在现代,郭沫若说这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保留着相当朴素的人民风味”,是一首很有诗趣和格调颇高的动人情诗,它富有浑厚朴实的情调。



二、“兴”法巧用,章句雅美



此诗在表达艺术上有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兴法”的巧妙运用。首章头两句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领起全篇;在二、四、五章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二句,用的也是“兴句”。说它巧妙运用,巧在何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既兴又赞,方法与内容紧密结合。它借景抒情,用以诗章的“起兴”,同时又是对爱慕之人的赞美。赞她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优良品德。

第二,把兴法使用与复叠形式结合起来。诗的借景发端与赞美之词,又以反复重叠形式多次出现。这样,不但形成一种热情洋溢的浓烈气氛,而且诗的内涵随着形式的几次重复,情意和诗味,也得到了不断加浓,步步深入,以至出现高潮。

第三,在兴句中易字。这是更巧妙的一着。作者在兴句中稍稍地换上几个字,就达到意外的效果。比如:三次重复出现了摘采荇菜的动作,只改易了三个字:流、采、芼。这几个字,都是动词,在词性上是一样的,可是动作方式却不同了,其程度也不一。先捋后折,最后连根拔起,拔而再拣,其内容正是步步加强。这就最好地配合了“君子”对“淑女”感情的不断加深,双方结合条件逐步成熟的过程。这种巧妙写法,非常有效地使“兴”句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韵律悦耳,声调和美



《诗经》产生在数千年以前,那时没有人为的严密的赋诗的格律,但是,其诗声调和美,却是重要特色之一。比如,这首《关雎》节奏的明快,声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这样的效果,是怎样来的呢?这是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的。

首先,是整齐短促的句式。全诗都是四言两拍子,即,四言一句,四句一节,每句两拍。如从首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最后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如此。这造成了诗章的音节整饬,节奏紧凑,旋律明快。

其次,是响亮的韵脚。在首句人韵之后,采用了隔行押句中韵的方式,如采(读如“妻”)、友(读如“以”)、芼、乐(读如“涝”)等。它又注意了随内容发展而换韵,全诗用了以下几个韵部:

幽部韵:鸠、洲、逑、流、求;

职部韵:得(fèi)、服(fè)、侧(cè);

之部韵:采、友;

霄部韵:芼;

药部韵:乐;

再次,是适当的反复咏叹。在全诗进程中,三番四次地连用“起兴”手法,形式相同,用字相似的巧妙的复沓形式。这不仅对抒发感情有好处,更有益于诗歌音乐性的加强。

第四,是大量双声叠韵和重言迭词的运用。比如:

双声——之洲,参差(同声纽〈子音〉字的叠用);

叠韵——窈窕、辗转(双声加叠韵)(即同韵纽〈母音〉字的叠用)

重言——关关;

迭词——悠哉、悠哉。

上述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就大大有助于全诗的和谐的声调、铿锵的音韵和明快的节奏的形成。整首诗歌不仅给人以浓烈的、鲜明的立体感极强的图画美的享受,而且使人感到更富有叩人心弦的音乐美的吸引。因此,谁读着这首诗,谁都不由不发出了强烈的共鸣。



四、环境描绘,富有景物美



诗歌用的白描手法描绘采摘荇菜姑娘的劳动场景,环境气氛平和静谧,自然淡雅,富有亲切感和田园美。

诗歌又用绘声绘色的笔触写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开篇首句,使诗章富有引人的雅美景色。这是我国先人们最早对“河洲景色”的描写。此后,不断有人托出“江洲景色”、“湖洲景色”等等类似的描绘。这大概是因为“河中这洲”,正如一块镶嵌在波光潋滟中的美丽翡翠,特具吸引力之故吧! 你看,那“芳草萋萋鹦鹉洲”、“二水中分白鹭洲”、“吞吐潮汐琵琶洲”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是多么迷人的景色啊! 还有江西砥柱的“系龙洲”、南京玄武湖的“梁洲”、杭州西湖的“小瀛洲”和南昌东湖的“百花洲”等等,都是极富诗画品格,十分受人青睐的得天独厚的国内驰名风景点。这恐怕与《诗经》也有某些渊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