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游东田》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谢朓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东田是建康(今南京市)有名的游览胜地,西临富丽豪华的台城,北傍虎踞龙盘的锺山,东靠纡回迤逦的青龙山,南有热闹繁华的秦淮河,居中雀湖(即前湖),游鱼成群,碧荷覆面,更是意态万千。齐武帝的文惠太子非常喜爱东田的景色,特在此设立楼馆,并经常到这一带游幸。楼馆的华丽,甚至超过台城的上宫。

谢朓在建康时,因有庄在锺山,所以也经常到东田去游览,《游东田》就是一首记游之作。

诗歌从叙事入手。开头两句“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交代了出游的原因和目的。这两句说自己平时忧心忡忡、愁闷难解,于是和朋友一起外出游玩,想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消除忧闷。

谢朓虽然是南朝的世家豪门子弟,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他也时常受到同僚的排挤和陷害,因此,总是心怀惴惴。他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一诗中,曾很形象地揭示过这种心境:“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说自己常怕被人迫害,就象鸟雀怕苍鹰搏击,菊花怕严霜摧残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还有什么欢乐可言呢?

开头两句虽是叙事,但笔端饱含感情,表明他的出游,不是单纯地欣赏山水,还寄托着忧谗畏讥、远害避祸的思想情绪。

果然,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立刻被图画般的美景激发出强烈的游兴:“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为了寻觅那变幻无常的彩云,登上了一层又一层高高的台榭,顺着盘旋而上的山势,眺望回峰叠嶂中一座又一座檐如菌芝的华美楼阁,一时间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建康是东吴、东晋和南朝的京城,统治者为了尽情享乐,在台城周围大建舞榭歌台、佛寺楼阁,锺山一带更是风台累翼,月榭重,这些虽然是统治者奢侈生活的记录,但作为名胜却对游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在叙述中写景,笔墨非常经济,句中每一个字都有作用:“寻云”透露了作者高涨的兴致;“随山”引人想象山势的蜿蜒起伏;“累”字写台榭之多;“菌”字状楼阁之美;“陟”字表现愈登愈高的过程,把“寻云”具体化;“望”描摩驻足四顾的情状。与“随山”相照应。

登上高台,极目远眺,只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远处的古树修竹,蓊郁茏茏,白雾素烟,迷漫其间,这诗情画意,令人赞叹之余,不由得联想起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名句,虽然意境不尽相同,却同样引人心驰神往。

高处是美不胜收,远处是诗意无穷,那低处、近处又如何呢?“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湖塘中,游鱼戏逐,碧水成纹,新荷轻摇,微风送香;树林间,众鸟颉颃,间关上下,落英缤纷,清幽芬芳。这“新荷”、“余花”不仅生动凝炼地呈现出“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江南初夏景象,而且使人仿佛嗅到了群芳飘散的阵阵馨香。这两句由于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中所蕴含的美,所以历来为人传诵。

诗歌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东田的景色是那么美好,那么迷人,以致出游归来以后,无心去饮那香甜的春酒,而是以无限依恋之情回望着东田一带的青山、城郭,回味着此次出游的意兴,向往着今后的再游……以“芳春酒”反衬“青山郭”,既是对这次游览的总结,又与开头照应,正因为平时忧惧不乐,才到东田去游玩,大自然的美景,使人忘记了仕途的艰险和谗言的可畏,因此更觉依恋不舍。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谢朓的诗有很高的评价,他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游东田》是谢朓的名篇之一,与他的其他优秀山水诗篇一样,吸取了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逼真的优点,克服了语言上平板晦涩的弊病,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从而体现了他那清新俊秀的艺术风格。

《游东田》是写景为主的纪游诗,全诗以情显景,以景生情,和谐统一而又自然生动。尤其是写景六句,层次鲜明而又错落有致,犹如一幅浓淡相间的水墨画。画面中首先出现的是作者攀登重重叠叠的台榭、环视飞檐参差的楼阁的生动形象,这是高处的景象,动中有静;接着是浓阴淡翠、烟雾轻笼的远景、大景、静景;最后出现了鱼游荷动的湖塘、鸟飞花落的林荫,这是近景、小景、动景。作者就是这样由低到高、由远到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多方面描绘出清新秀美的自然景色,使画面不仅富有立体感,而且富有动态感,让读者吟诵此诗时犹如身临其境。

层次井然而又不平板呆滞,这是作者精心炼句的结果。仅就句型的安排来看,就显得灵活多变、错落有致。五、六句一句一景,用的是描写句。三四句和七八句,虽然都是一句二景的叙述句,但又有所不同:“寻云”是“陟累榭”的目的,“随山”是“望菌阁”的方式,主要动词“陟”和“望”在句中;而“鱼戏”和“鸟散”分别是“新荷动”和“余花落”的原因,主要动词“动”和“落”在句末。这样,在句型上就形成一种错落美,使诗歌显得更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写了众多景色,但这些景色并不是相互孤立或游离的,而是有一个统一的背景。原来,那时现于层峦重阁间的彩云,那葱郁含烟的远树,那清香婀娜的嫩荷,那一触即落的熟花,无一不是统一在东田的初夏这一背景上。更为难得的是,整首诗从叙事、写景到抒情,都环绕“游东田”展开,全诗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整体。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沈约曾盛赞他的诗“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伤谢脁》)、“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脁传》),锺嵘在《诗品》中也赞美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可见谢脁的诗在当时就受到诗家的推崇,尤其是在调声与炼句上,更为人注意。这是因为,谢朓的新体诗固然与唐人的近体诗已十分相似,就是象《游东田》这一类古体诗,在声调与词藻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作者经过精心的艺术处理,使诗歌音韵铿锵,平淡而富有思致,秀丽而不流于淫靡。诗中双音词“戚戚”、“阡阡”、“漠漠”,又增强了形象性和音韵美。全诗除了开头两句外,其余都讲究修辞上的对仗,而且对得相当精工。至于语言的清新自然,不仅使画面秀美清丽,而且蕴含一种深长细微的情致,使人读了,“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胡应麟说:“唐人……五言短古,多法宣城,亦以其朗艳近律耳。”(《诗薮·外编》卷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谢朓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不仅对王维、孟浩然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受到李白的击节赞赏,甚至使这位大诗人“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这些都证明谢朓的诗歌确实有着开启唐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