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李煜·浪淘沙》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煜·浪淘沙》李 煜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凭栏远眺图 孙雪泥



注释 ①潺潺:细雨淅沥的声音。②阑珊:凋残的样子。③罗衾:丝绸的锦被。不耐:经不住。④一晌:一会儿,很短的时间。⑤凭栏:倚着栏杆(远眺)。

鉴赏 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其擅长作词。李煜的性格本来就不适合作政治家,而南唐的军事力量也根本不能与宋朝相提并论,所以他二十五岁当了国君以后,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苟安于一隅之地。当他三十九岁时,南唐终于被宋所灭,已经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开始了半是俘虏、半是寓公的生活,过了两年多被宋太宗用毒药杀死。

《浪淘沙》是一首哀曲,相传是李后主的绝笔。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含思凄婉,未几下世矣。”此词意显言深,情辞凄切,以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表现他思念故国的哀痛心情。

首句看似写景,却是抒情,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作者,他觉得春天即将消逝,这丝绸的被子已经抵御不了春寒的袭击! 正是梦醒,他才留恋梦中的一切,而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客”(俘虏)的身份,也只有在梦里还能留恋片刻的欢娱。上阕是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醒,下面才写梦中,之前所闻、所想、所感都写在梦醒之后,也是很富有创造性的。一个“寒”字,蕴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虽然在这雨夜里身体经受不住外面的寒冷,但是更让人寒的是梦醒后堆积在心头的悲凉。“贪欢”是对梦境的向往,更是对往日生活的依恋。“梦里不知身是客”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话说得平常,有些自嘲的味道,然而语意惨然,令人不忍卒读。

下阕,撇开了春夜的黯然自伤,转到白日的寂寞遭遇。“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全词的中心。金陵城破,被押北上,那是亡国,是江山易主,再想回去已不太可能,所以说“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无可奈何的苦语,饱含了作者无尽的痛苦和悔恨。也许是这种家亡国恨的“伤别”,才使得宋太宗如此不放心,一定要置他于死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是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是表达对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感叹。而“天上人间”也是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差别……无限凄苦之情,欲吐还休,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这首词形象鲜明,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的形象。“流水落花”“天上人间”等都是最好的形象比喻。语言高度概括。在后主的笔下,寥寥数字,便概括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离愁别恨,让人不忍卒读,心生悲寒。当然对李煜词的思想境界给予过高评价是不恰当的,然而只注意他南唐故主的身份,忘记他是个多愁善感的杰出词人,或者对他伤感情绪较浓的词加以贬低也是不恰当的,他在政治上是亡国之主,然而在词中却不失为南唐之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对李煜在词史上的开创性地位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朱铭)

集评 明·李攀龙:“结句‘春去也’,悲悼万状。”(《草堂诗馀隽》卷二)

清·郭麐:“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至深。李后主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以独绝也。”(《灵芬馆词话》卷二)

清·周济选、谭献评:“雄奇幽怨,乃兼二难。后起稼轩,稍伧父矣。”(《词辨》卷二)

清·陈廷焯:“结得怨惋,尤妙在神不外散,而有流动之致。”(《词则·大雅集》卷一)

清·陈锐:“古诗‘行行重行行’,寻常白话耳。赵宋人诗亦说白话,能有此气骨否? 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寻常白话耳。金元人词亦说白话,能有此缠绵否?”(《袌碧斋词话》)

浪淘沙



李 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①排:排遣。②藓:苔藓。侵:侵袭、蔓延。③一任:随意,随便。④“金锁”一句:句中包含两个典故,一出典于《晋书·王濬传》:“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拜益州刺史。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攻打吴国。吴人以铁锁暗置江中以拒敌。另一典故出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七○引《金陵图》:“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两个典故皆用来寓指南唐政权的倾覆。⑤蒿、莱:皆为野外的杂草。这句是讲词人的壮志全部消耗在杂草之中,即意志已经彻底消沉。⑥月华:月光。⑦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

鉴赏 词作于976—978年间,即李煜被俘囚在汴京时。与李煜其他的词有所不同,这首词是完全站在一个亡国之君的立场上,抒发他的悲痛。李煜在写词时,虽是情真意切,但往往忘记自己帝王的身份,所以,宋太宗就曾嘲笑他:“好一个翰林学士!”他习惯借喻和寄托景物,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当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之后,思想得到了升华,作词的情调也发生了变化。

此词一开头就直白叙述,总领全词。回思往事,只堪悲哀,对着当前的景物,难以排遣。现在的生活又如何呢?“秋风庭院藓侵阶”是外面的景象,“一任珠帘闲不卷”是屋内的景象。宋王铚《墨记》卷上,写李煜住处,“一老卒守门”,“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他被监禁,不能与外人接触,所以没有人上门。词里就婉转写出这种没人上门的生活。囚禁的生活,囚徒的寂寞,是何等难堪! “终日谁来”就是对现在状态的描写,写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凄惨叹息,叫人不忍卒读!

下阕回想往事,“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金锁是铁链锁。《晋书·王濬传》:“吴人与江险碛(水中沙石)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濬乃作大筏数十”,“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这是借三国吴以铁锁链来抗拒晋军的失败来指南唐抗拒宋师的失败。《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煜初闻朝廷作浮梁,语其臣张洎。洎对曰:‘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为儿戏耳。’”可见三国时的吴还作铁锁链来横江抵抗晋军东下,南唐却连这点努力也没有做。“壮气蒿莱”有两层意思,一指金陵的王气消失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城,在南京,指南京)二指抗拒宋军的壮志消失了。宋陈彭年《江南别录》:“兵初起,议者以京口(今江苏镇江)要害,当得良将。侍卫厢虞侯刘澄,旧事藩邸,后主尤信任之,乃擢为润州(即镇江)留后。”然而刘澄到润州,就投降了。宋史温《钓矶立谈》称后主派卫殿卿陈大雅突围去洪州(今江西南昌),令朱令赟出军相救,“大雅驰还台城(指南京)。辛勤冒矢石,才得潜人,君臣相持,喑呜泣下。大雅曰:令赟军必无成。’于是使(陈)乔草降表焉。”当时也无抵抗宋军的壮志,壮志已经付给草野了,只有忍辱投降。写到这,李后主笔锋一转,写到“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秋叶凉风,扫净一片乌云。天空如洗,净出一片月光,也使得孤独者胸襟开阔,诗意盎然,产生美好联想:玲珑的秋月,照在我的玲珑楼上,然后也把她们的倒影,沉映在那荡漾的秦淮河里了吧!然而鲜明的图景终究是幻非真,仿佛是有梦夜回,繁华成幻,梦境成空,比上阕的“终日谁来”更叫人神伤。

李后主的身世,以及他无人能比的艺术才华,加上那黯然神伤的伤痛,令此小词独具味道,令人低回不已! (朱铭)

集评 清·陈廷焯:“起五字凄婉,却来得突兀,故妙。凄恻之词而笔力精健,古今词人谁不低首?”(《云韶集》卷一)



骊山避暑图 【清】袁江 首都博物馆藏



链接 南京的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久负盛名的风景胜地。其源有二,东源出句容县华山,向南流;南源出溧水县东庐山,向北流。二源会合于方山,向西流经南京城内,北入长江。相传秦始皇曾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山脉之长垅,掘流入江,以破坏金陵的王气,于是此河遂名曰秦淮。秦淮河是六朝金粉之地,是南京繁华的历史见证,所以许多咏怀南京的诗歌都会以此入诗,借此抒发家国兴亡、历史沧桑之感。著名的作品有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及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