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辛弃疾·清平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清平乐》辛弃疾

辛弃疾

村 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山晴水明图 【清】 蒲华 江苏省美术馆藏

注释 ①茅檐低小: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②相媚好:互相取悦逗乐。③翁媪(ǎo):老头老太。④无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鉴赏 《清平乐·村居》以清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村居图景,从常人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发掘生活之美,通过没有斧凿痕迹的艺术加工在生活的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艺术之美。

整幅村居图景围绕着乡间的茅屋和清溪铺开,局度是狭小的,但并不妨碍鲜活的人事在其间展开。起头两句是对村居主体环境的描写,低小的茅屋和绿草茵茵的溪头和谐共处,相映成趣。对环境的交代是一个铺垫,后面一家五口人的活动将全部围绕茅屋和小溪展开。作者不避重复,在短短四十六字的小令中三次写“溪”,为人物活动定位,并通过空间关系将不同人物串联起来。

首先写到的是家中的一对老夫妻,作者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将夫妇俩悠闲自得的情状描绘得活灵活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经常被用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有效方法,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一手法旨在将老夫妻幸福生活的本然状态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低低的茅檐下,吴侬软语你来我往,虽听不真切,但其中洋溢的喜乐安闲足令闻者羡慕不已。老夫老妻长日无事,低斟浅酌,趁着酒兴互相取悦逗乐,日复一日的生活波澜不惊,他们自能在其中创造情趣,享受细水长流的快乐。“醉里相媚好”与“白发翁媪”在不经意间形成反差,白发之人尚能表现出如此盎然的生机,乡间生活的乐趣便可想而知了,这就是在平凡中捕捉和表现不平凡。环境和人物都是常见的,但两个白发人在醉中取乐的场景却是词人的独得之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需要深厚的功力。另一层妙处是作者并不交代翁媪的身份,而是以一个不求回答的疑问句为上片作结。眼前互相媚好、不亦乐乎的老夫妻的具体身份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性暗示着一种普遍性,同时,随意的一问,将词人作为旁观者的身份揭示了出来。

下片写家中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活动都围绕着小溪,大儿子已然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当夫妇俩在家取悦逗乐时,他在溪东的豆田里劳作,与此同时,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作者最感兴趣、着墨也最多的是无所事事的小儿子。“无赖”是无聊赖的意思,常用来指人没有赖以为生的产业,这里主要是取其顽皮之意,不但没有贬意,而且表现出对尚不谙世事的贪玩的小儿子的爱怜之情。小儿虽无人相伴,倒也能自得其乐,兀自躺在溪头剥莲蓬吃,对“卧剥”的动态的捕捉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情态跃然纸上。翁媪与小儿一醉一卧,足见乡间生活节奏之闲适缓慢。

这首词几乎全部采用客观描写的方式,作者的存在不易察觉,但村居画面的背后其实始终存在着一个观察者和描绘者。他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将一家五口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尽收眼底,然后通过一幅完整的画面将各人的活动展现出来。除了作者的视角外,一种隔绝的状态也是这首词值得玩味之处:首先,词人作为旁观者与画面中的人物、环境互不干扰,他只是偶尔表示一点疑问或流露些许喜爱之情,并不涉入画中人的生活;其次,画中人各自的活动是共时的,但除了老夫妻之间有交流外,三个儿子在不同的地点各司其职,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人物似乎都处于自得其乐的自足状态;再次,围绕茅屋与小溪展开的生活场景是相对封闭的,它仿佛独立于周边环境和人事,自成一体。(刘珺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