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更漏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更漏子》欧阳炯

欧阳炯

玉阑干,金甃井。月照碧梧桐影。独自个,立多时。露华浓湿衣。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虽叵耐,又寻思。怎生瞋得伊

注释 ①甃(zhòu):井壁。②露华:露水。③一向:一直。④凝情:因情思郁结而长时间地站立不动,深情地凝望着远方。韦庄《小重山》词:“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⑤叵(pǒ)耐:不可耐,不能忍受。叵,是“不可”的合音字。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⑥怎生:怎么能够。瞋:怒目而视。伊:他,词中指思恋的人儿。

鉴赏 这首词上半阕写景,下半阕抒情,层次分明,由景生情,自然流畅。词作从“玉阑干,金甃井”开始,视线由近及远。玉砌的栏杆伸手可及,或许此时这位女子正依凭着栏杆站在楼头;而那砌成金黄色的井壁或许是因着一点光亮而闪烁着流光溢彩,女子微微抬起眼皮,就看到了它。然后,视野进一步放宽,便看到了柔和的月光之下投射在一旁的梧桐树的影子。“月”与“梧桐”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梧桐是秋天最早落叶的树种,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对于心情悲苦的人来说,在萧瑟的秋天,真是触目成愁。秋日梧桐更成了愁的代名词。而梧桐又往往与夜、雨、月等一起构成特定的秋景,形成一种凄清孤怨的意境。这里的梧桐有所不同,是“碧梧桐影”。词人用了一个“碧”字来强调梧桐的颜色,从而点明这株梧桐不仅没有开始落叶,而且颜色也还未变成枯黄。“碧”字似乎让人感觉不到“梧桐”意象本该有的悲苦凄清之感,反而令人有了一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美好期待。或许词中的女子是去赴与情人的约会的。然而后句的“独自个,立多时”,以及“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又让我们重新明白眼前到底是怎样的场景。于是这“月照碧梧桐影”深层的意蕴得以生发开来,原本应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场景早已被那“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的心境所取代。女子内心美好的期盼已经开始渐渐被愁苦哀怨所取代,然而她还没有彻底失去原有的期盼,所以她看到的梧桐还是“碧”色的。词人用一“碧”字传神地将思妇的这种内心状态描摹了出来,同时也借此跳出了传统诗词创作的窠臼,可谓独具匠心。后面“独自个,立多时,露华浓湿衣”,正是女子翘首企盼而希望落空的外在表现。“露华浓湿衣”一句说明入夜已经很深了,露水都已经沾湿了衣服,这也印证了前文的“独自个,立多时”站立的时间之长。上阕由景及人,因而从这三句转入下阕抒情可谓顺理成章。下阕一开头“一向,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承接上阕,说明“独自个,立多时,露华浓湿衣”并非一次两次,而是夜夜如此,这就更进一步表达了女子内心热切的期盼,这种持久的相思必定是由于曾经炽烈燃烧于心中的那份割舍不下的爱,才使得思妇宁愿牺牲自己的容貌与健康,就算“待得不成模样”也要“凝情望”。“女为悦己者容”,又有哪个女子会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容貌呢? 对于因为相思、因为长久以来的守候而变得模样憔悴,又有哪个女子会不伤心难过、而表现得无动于衷呢?所以,结尾那句“虽叵耐,又寻思,怎生瞋得伊”,正说明女子内心的哀怨,然而深明大义的她,并不怪罪她的心上人,虽然自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耽搁这么久不回到她的身边,然而他一定是有难以言表的苦衷的。词人在下阕精准地把握了一个女子思念自己情人的内心过程,将她丰富的心理活动用寥寥数笔勾勒了出来,情感分析和文字运用可谓功力深厚。

在格律上,用《更漏子》这一词牌创作的词一般为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欧阳炯创作的这首《更漏子》,前代学者疑为开首脱一平声字,或系空字。按清万树《词律》亦疑脱一字。“向”字是韵,脱首字无疑。(杨昇华)

梧桐仕女图 【清】 潘振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