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浣溪沙》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宋词鉴赏·《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释】 ①菡萏(han dan汉旦):即荷花。②韶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即鸡鹿塞(又作鸡禄山)。《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师古注:“在朔方窳浑县西北,”(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后汉书·和帝纪》:“车骑将军窦献出鸡鹿塞”。这里泛指边塞。孙光宪〔定西番〕有“鸡禄山前游骑,边草白,朔天明,马蹄轻”之句。吹彻:吹完最后一曲。彻,大曲中最后一曲。玉笙寒:笙吹久则水气含润,故曰“寒”。玉笙,笙的美称。

【译文】 荷花香销翠叶凋残,含愁的秋风吹起在绿波之间。跟着韶光华年一同憔悴,让人不忍观看。

千里梦回,细雨潺潺,鸡塞倍觉遥远。小楼吹笙,把大曲吹遍,玉笙吹寒。流不尽的泪珠,诉不尽的怨恨,独自倚着阑干。

【集评】 宋·马令:“元宗乐府辞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已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已:“‘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己曰: ‘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南唐书》卷二十一)

宋·《雪浪斋日记》:“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

明·王世贞:“《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与‘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此语不可闻邻国,然是词林本色佳话。‘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意似祖述之,而句稍不逮,然亦佳”。(《艺苑卮言》)

明·沈际飞:“‘塞远’、‘笙寒’二句,字字秋矣。”又:“少游‘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翻入春词,不相上下”(《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明·李廷机:“字字佳,含秋思极妙”。(《草堂诗余评林》)

明·董其昌:“布景生思,因思得句,可人处不在多言”。(《评注便读草堂诗余》卷三)

清·贺裳:“南唐主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至少游‘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相看有似梦初回。只恐又抛人去,几时来’,则竟为蔓草之偕臧,顿丘之执别,一一自供矣。词虽小技,亦见世风之升降,沿流则易,溯洄实难,一入其中,势不自禁”。(《皱水轩词筌》)

清·许昂霄:“‘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词综偶评》)

清·陈廷焯:“南唐中主《山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后也”。(《白雨斋词话》卷一)。又:“后主虽工于怨词,总逊此哀婉沈至”。(《词则·大雅集》卷一)

清·王闿运:“选声配色,恰是词语”(《湘绮楼词选》前编)

近代·王国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人间词话》)

近代·吴梅:“此词之佳,在于沈郁。夫‘菡萏香销’、‘愁起西风’,与‘韶光’无涉也,而在伤心人见之,则夏景繁盛亦易摧残,与春光同在此憔悴耳。故一则曰‘不堪看’,一则曰‘何限恨’,其顿挫空灵处,全在情景融洽,不事雕琢,凄然欲绝。至‘细雨’、‘小楼’二语,为‘西风愁起’之点染语,炼词虽工,非一篇中之至胜处。而世人竟赏此二语,亦可谓不善读者矣”。(《词学通论》)

近代·俞陛云:“就词境论,‘小楼’句因极绮思清愁,而冯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托思空灵,胜于中主。冯语殆媚兹一人耶”。(《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加拿大·叶嘉莹:“大抵如就情意之结构及主旨而言,则‘细雨梦回’二句实当为全词之骨干;如就悲慨之沈郁及深挚而言,则自当推前后片两处结尾之句最为明白有力;至于开端的‘菡萏香销’两句,则一般而言不过是写景之辞,原非全篇之重点所在,然而其足以触动人心之处,却也就正在其自然无意间所流露的一种感发之力,反足以引起读者一种言外之想。当然,此种言外之想,主要也在于有善读之读者,能具有此种触引感发的力量。”(《灵溪词说》)

【总案】 中主此词,将萧瑟凋零的秋景与女主人公怀念远人的悲慨结合起来写,凄凉欲绝,柔婉之至。自北宋王安石喜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以来,历代评家或有同好,或另有所赏,全词八句,无句不被人称颂,这种文学现象,在诗词发展史上并不多见。叶嘉莹《灵溪词说》对前人诸说加以考察,揭示全词各句内蕴,其结论似较公允。赏家偏爱词中佳句,拈出称赏,摘句评论,亦是批评之一途,本无可厚非。但若强调过分,脱离全篇,则不易取信于读者。关于此词的写作年代,论者或以为是在南唐国力不支时写的,故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时周师进攻,南唐国脉衰微,抒发的是家国衰弱难撑的哀叹。总之,诗词的兴寄问题比较复杂,不必定囿于一说,读者还可以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