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3。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7!
【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建康城亭名。
2.玉簪螺髻:喻山。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
3.吴钩:春秋时期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似剑而曲。这里指腰间佩剑。
4.“休说”三句: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5.“求田”三句:刘郎,指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对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6.“可惜”三句:流年,指时光流逝,风雨,喻艰难的国势。“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7.“倩何人” 三句:倩(音qian):请,请求。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译】
长天千里,楚地南国,
一派凄清秋色。
流水远去
渐与秋空
融合。
登亭远眺,空惹我
愁几番、恨几多,
纵然那山如玉簪,
又似美人发髻青螺。
楼头辉映着
落日的余波,
空中鸣叫着
断鸿的失落。
呵!我这羁旅他乡的
游子呵,把宝剑吴钩
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拍遍了那栏干的寂寞。
这登临之意呵,
又有谁人懂得!
不要说——鲈鱼味美
也休问,西风里
思乡的张翰是否
回来了。
我不会像许汜那样
求问田舍,
在英雄刘备面前
无颜羞赧。
可叹时光
如流水般飞过,
更何况,我
时刻忧愁着
风雨飘摇的
家园故国。
无怪当年的桓温感慨:
树都如此,人
又当如何!
唉!谁可
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
为我
将这满面的泪水
揩抹。
【评】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 (1174) 秋。词人时应叶衡之聘,重到建康,任帅府属官。此时辛弃疾南归已12年,沉沦下僚,壮志难酬,遂登亭以赋此词,一吐不平之气。但表现出来,却借景借典,曲折委婉出之。
起首颇壮观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可与东坡“大江东去”回应。视野阔大、气象雄奇,正英雄襟怀也。然莫以为赏楚天秋景为词人所登临之目的,词人很快告之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江山虽美,如美人之玉簪、之螺髻,却只“献愁供恨”耳!两句为倒置。“美景”非词人“遥岑远目”之所关瞩,词人关注者为何?词人却偏又不说,似乎也难以启齿来说,只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在落日、楼头与游子的三重景深里,在断鸿的声音里,词人的自我形象淡出。
此前三句皆用倒卷笔法,“秋无际”见在“水随天去”,“玉簪螺髻”等见于“遥岑远目”, “江南游子”从“断肠落日”中见(参见陈洵语)。尤以“江南游子”四字上下关联,仍作下文之主语。“把吴钩看了”是“愁”主题的第一次暗示,“无人会,登临意”是第二次暗示。
下片换以典故,以古说今。——既然无人会我登临意.我就再排除些可能,再作些许暗示。先以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吴中之莼菜羹、鲈鱼脍,遂归乡里之事,否定之,再以三国时许汜(si)求田问舍事,再否定之,既非悲秋,又非思乡,也不为求田问舍,端的为甚?词人再以典故告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北伐,见前在琅玡时所种柳皆已十围,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道出壮志未酬、美人迟暮的感叹。
结句“倩何人”,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唐圭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