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五言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 甫



其 一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原诗今译】



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

啊,风柔柔轻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

擎露的荷花多么艳鲜,看着它暑解凉添。

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成冷饮,

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妆束打扮。

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

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鉴赏提示】

这是杜甫早年困居长安时陪一些贵公子携妓纳凉时的即兴之作。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常与妓女交往,甚至家中蓄有私妓。妓,特指歌舞女,与后世妓女含意不同。写这种诗对杜甫来说实在有些不得已,他后来曾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杜甫是为了在长安混一碗饭吃才不得不如此的。但诗人自有变通的办法,两首诗,他紧紧扣住“遇雨”二字来作文章,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既应付了诸贵公子,又使两首诗富有哲理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艳诗”。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在落日的余晖里,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荡漾湖上,轻风徐来,水上荡起金色的涟漪……。风景是如此美好,坐在小船中的人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这两句诗中的“放船”和“迟”等字的运用也颇见功力。所谓“放船”,既比“划船”“荡船”在用字上见出新意,又强调了自由自在、随波逐流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船中游人闲适自得的心情。而“迟”字无形中把“轻风”拟人化了,似乎“轻风”此时也善解人意,它“生”出来的波浪似动非动地一圈圈散开,更增加了诗中恬静的气氛。

诗的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见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 好像那只在微风中随波荡漾的小船一会儿靠近了竹林,一会儿又行进在荷花之间,总之它“触处生春”,触处生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这里,竹林不仅深遽茂密,在夏日给人以清凉之感,而且它更生动地“留客”,无形中告诉人们这小船在竹林旁逗留了很长时间;而荷花、荷叶仿佛也像水洗的一样,清新宜人,使人一望便忘记了夏日的炎热,不由自主地要靠近它们“纳凉”。这样,作者虽然只是写的“竹”和“荷”,但人的感情便也很自然地渗透在这景物之中了。

诗的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其一,由于作者在写景中渗入了人的感情,把恬静优美的气氛烘托得十分突出,所以这里的“公子”、“佳人”既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又无形中融入了前面的优美的图画中,成了自然美的一部分,换言之,作者此刻仍然是在用画面来展示自己的感情,只不过这些身着艳丽服装、调制冷饮的少男少女们是这图画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而已。这样,作者所描写的“陪诸贵公子”“携妓纳凉”就似乎超出了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而着重在表现他喜爱大自然的感情,这明显地比一般的携妓之作在趣味情调上高出许多;其二,作者虽然只用了十个字来表现“公子”和“佳人”,但非常善于抓住典型细节,“调冰水”,不仅是“纳凉”消暑时所特有的,而且贵公子那种闲恬的神态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雪藕丝”——即藕色丝衣不仅是暑天时穿的,而且作者让它们穿在以歌舞卖笑为生的“佳人”身上,似乎能让人联想到她们洁白的肤色、优美的身姿。这样,落日、轻风、画舫、微波,茂密的竹林、鲜艳的荷花、公子从容不迫的神态、佳人优美动人的身姿……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对于这首诗来说,景色的美似乎表现到了极点,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突然,正当人们陶醉在眼前这一片美景中时,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乌云遮住了落日的余晖,暴风雨就要到了。这里,作者似乎还来不及描写出“公子”和“佳人”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有什么反应,只是隐隐地点出 “应是雨催诗”,即作者仍然是处之泰然的——不仅仅是处之泰然,也还要去发现雨中的美,雨中的诗。这既清楚地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被进一步表现出来了,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也隐隐约约地交待出来了。



其二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原诗今译】



飘星的雨点沾湿席上,顷刻间骤雨淋头,

卷雨的狂风扑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锦舟。

船上善歌的越女呵,红裙儿淋得湿漉漉,

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风里难试莺喉。

冒雨摇橹靠堤岸,柳系缆绳,拴牢荡舟,

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沤。

归路上人们心绪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

骤雨驱散了炎热,闷人的五月凉似初秋。



【鉴赏提示】

第二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文已经说过“片云”来得十分突然,那么这里的“雨”也就尽可以下得更为迅猛,作者在行文中正是强调了这一点:刚一开始,只是飘星的雨点“沾”在了席上,紧接着,一阵狂风卷来,浪花便急急地“打”在了船头。“沾”和“打”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暴风骤雨来的情势却被表现得咄咄逼人,一步紧似一步。更有甚者,顷刻之间,“越女”的“红裙”已经被雨水打“湿”——说明她们似乎还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根本来不及往船舱中躲雨,可是突来的风雨已经把她们淋得透湿了。这仍然进一步强调了雨来得急。接下来,“燕姬翠黛愁” 一个“愁”字,不仅把刚才欢乐恬静的气氛一扫而光,而且还说明了那些“公子”“佳人”对这场雨的态度,是这场雨使他们无法再寻欢作乐,把欢颜换成了愁容。于是,大家只好赶快把船划到岸边拴在柳树上,一任风吹幔卷,浪花飘浮。

在前面的六句诗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风雨来得迅急,与前文的恬静画面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假如说,作者的第一首诗是一段旋律优美、节奏缓慢的乐曲的话,那么,第二首诗则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急不可挡,美不胜收,一步紧似一步地把这首乐曲的情绪迅速推向了高潮。在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越女”因“红裙湿”已感到狼狈不堪,“燕姬”也因没办法歌舞取笑而蹙紧了眉头,唯有作者与大家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他不仅在“片云头上黑”时就已怀着兴奋的心情预感到“雨”来“催”他的诗情了,而且在一阵急风暴雨过后仍然感到兴致勃勃。“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所谓“萧飒”,并不是萧条冷落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来看,它表现的是作者潇洒风流的精神面貌,否则就不会有陂塘的五月在这场暴雨过后竟像秋天一样凉爽的句子了。句中的“翻”字几乎有扭转乾坤之力,它既把上面的急风暴雨也“翻”作了诗,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狈,又出色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在第一首诗中的 “落日”“轻风”“竹深”“荷净”时他感到无比美好,即便是风雨骤来,他也丝毫没有扫兴。他不仅在“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更在暴雨过后体会到了陂塘空气的清新凉爽——没有雨时他觉得好,来了雨后仍觉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安然恬淡的心情对待千变万化的世界,这该是一种崇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