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七言诗·中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原诗今译】
碧蓝的天上一轮圆月冉冉东升,
天宇万籁,朵朵彩云飘过青空。
三个月的秋色被满月划为两半,
月穿云浪,万里人寰洒下清辉。
传说中的玉兔要跳出月亮弦外,
蟾蜍惹人厌恶,休要出现月宫。
我多想泛筏,与伴侣同游天河,
奈天河浊混,还待它彻底澄清。
【鉴赏提示】
诗贵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往今来,描写中秋皓月的诗篇不知有多少,但就其篇名来看,无一不是写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当然,假如我们把李朴这首《中秋》与李白、苏轼等人写的“月光曲”来比较,也许它还不免有几分逊色,但是,从立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在诗的前四句中,作者集中笔力描写月亮的纯洁皎美,月出时的庄严肃穆。“皓魄当空宝镜升”,乍一读来,似乎有些不通:“皓魄”,指的是月亮,“宝镜”,仍然指的是月亮——既然“皓魄”已“当空”,那么,何以又写“宝镜”升起呢?原来,这是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月亮。前面的“皓魄”,写月亮的洁白,隐隐地点出了诗的主题;后面的“宝镜”,写月亮明如宝镜,更增加了明月当空的严肃气氛。前面的“当空”,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下子把那轮皎洁的明月推到了读者眼前,有先声夺人之妙;而后面的“升”,既写出了皓月当空的静态美,又强调了她冉冉升起的动态美。短短七个字中,作者竟然把月亮写了两次,不仅不给人重复之感,而且还把皓月当空的形象写得这么丰富优美,其造语可谓新奇了!
月亮升起时既然是如此纯洁、庄重,那么,它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籁”,本意为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但为了强调月亮周围没有一丝声响,为了强调万物都在以静穆严肃的心情迎接皓月当空的宏伟场面,所以作者煞费苦心,造出“仙籁”二字;不仅如此,既然是“仙籁”,它也就有资格一下子从地上飞到“云间”,使“云间仙籁寂无声”的句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真可谓“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了。气魄宏伟的“月出图”画出来了以后,作者又进一步去写月出后的效果:“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按理说,“平分秋色”原本是各有千秋,不分上下的意思,作者在这里却点石成金,巧妙地把月亮比作一个主宰者,由“中秋”把整个秋色分成了两半,从而更强调了皓月当空的不平凡的意义。按理说,云彩来无影,去无踪,本无“云衢”可言。但作者为了表现明月银光万道,明辨万物,所以特意说它连云的路都能照得一清二楚,其他也就更不在话下了。
假如说,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语新”的话,那么,诗的后四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炼意,从而使整个诗的意境更提高一步,达到更新的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月宫里的“玉兔”“蟾蜍”本为吉祥之物,但作者却用厌恶的心情把它们分别写成“狡兔”“妖蟆”;不仅如此,他还想把这“狡兔”从月亮里赶出去,“妖蟆”也最好销声匿迹,再不要出现在月宫里。乍一读来,作者这种写法似乎让人接受不了——因为从来“玉兔”和“蟾蜍”在诗中都是被当做神物,几乎没有人亵渎过它们。可是,只要我们结合全诗一想,就会发现作者说出的“反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月亮那么纯洁、高尚,那么令人向往和敬慕,为什么月宫里还要有这些 “不洁之物”呢?这岂不是对月亮的亵渎吗?因此,作者接着写道:“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所谓“灵槎”,即神话中往来的筏子,作者写自己要乘“灵槎”上天,这其中已隐含着他超乎尘俗的胸怀了;而所谓“同携手”不是和一般人“携手”,而是与高洁无比的月亮 “携手”,这无异于更是说明自己的举止不凡,情操不凡。然而无论是乘“灵槎”也罢,还是与月亮同携手也罢,这一切只不过都是“拟约”的,而“我”之所以现在还不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月宫中还存在着“狡兔”和“妖蟆”,银河还没有彻底地清除这些浊物! 读至此,人们似乎才恍然大悟: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月亮,实际上是写自己高尚的情怀! 作者写月亮中不应容纳“狡兔”“妖蟆”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是写自己心中不能容一丝杂物。同样是咏月,作者的立意可谓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