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五言诗·幽州夜饮》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原诗今译】
阵阵凉风搅拌着深秋的夜雨,
抹抹寒林鸣唱着萧瑟的秋音。
此刻,高堂里正在摆席设宴,
借酒浇愁哟,忘掉迟暮之心。
军中的同僚们应当舞剑取乐,
边塞上也该响起高亢的笳音。
宦海中莫作边城的白发将军,
谁知皇家赏赐了这样的深恩!
【鉴赏提示】
大致说来,盛唐边塞诗有两种:一种表现了从军将士不畏边塞艰苦,志在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一种则揭露了将士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表现了征人们怀土思家的情绪。从张说这首《幽州夜饮》来看,由于它在诗末有“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的句子,所以有些人往往认为它是一首陈述军中苦情,表现自己怨望之心的作品。其实,且不论作为政治家的张说会不会在当时就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就只从这首诗的意境来看,我们也似乎不应该得出那种结论。
诗的起句为“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若按一般的诗来解,这两句似乎是描写了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寒林萧瑟,作者的愁情和怨望之心也自不必细说了。其实,这首诗的诗题既然是“幽州夜饮”,那么,在“幽州”(今北京市一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在“夜饮”这个特定的场合里,“凉风吹夜雨” 句就完全有可能表现另一种情景: 即边塞气候恶劣,朔风夜雨,而“边城将”却根本不在乎这些,舞剑痛饮,设宴高堂,表现了一种不怕艰苦、忠心报国的豪迈感情。所以下一句紧跟的是“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有”二字,恰好说明了在凄风苦雨、远离家人的荒凉边塞,将士们苦中作乐的心情。而“能忘”,意思为“怎能忘记”;“迟暮心”,隐用了屈原《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典故,意为“不忘建功立业的雄心”,一句话点出了将士们之所以不畏凄风苦雨、背井离乡而欢宴幽州的原因: 那是由于不能忘记建功立业的雄心啊! 因此,前四句诗,看似悲凉惨切,实则慷慨豪壮;看似有怨望之心,实则有报国之意,切不可不细察之。
正因为前四句诗简练而又深沉地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所以接下来的四句诗才能更翻上一层意思: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剑舞”,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庄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乐,请以剑舞’”,原意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借用来说明军中应该“以剑舞为乐”,突出表现戍边将士们以苦为乐的豪迈感情。同样,笳本为一种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古乐器,是用来歌舞取乐的,但作者特意点出“塞上”——即边防要地,在这里,笳也似乎失去了原有的许多意义,而只被用来演奏高亢悲壮的乐调,以增加军中慷慨激昂的热烈气氛。因此,这两句诗,既是对“高堂宴”饮酒作乐内容的补充,同时又把前文的意思向上翻出一层: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不仅丝毫没有勉强的意思,而且是应该的,是戍边将士的骄傲和天职。这样,诗的最后一句就更好理解了:假如我们不做戍守边关的将士,怎么能亲眼看到这种雨夜痛饮、舞剑悲歌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呢?怎么能亲身体验到这种慨当以慷、壮怀激烈的豪迈感情呢? 因此,“恩遇”二字,其中固然有歌颂所谓“明主”的感情,但更主要还是把艰苦当做不可多得的“赐予”的自豪感。正是由于这种自豪感,才使得这首诗不仅充分地体现了盛唐时期戍边将士不畏艰苦、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盛唐前期豪迈向上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