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公刘》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公刘》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

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

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

乃觏于京。(11)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

于时言言,于时语语。(12)

笃公刘,于京斯依。(13)跄跄济济,俾筵俾几。(14)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15)执豕于牢,酌之用匏。(16)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17)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18)

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19)度其夕阳,

豳居允荒。(20)

笃公刘,于豳斯馆。(21)涉渭为乱,取厉取锻。(22)

止基乃理,爰众爰有。(23)夹其皇涧,溯其过涧。(24)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25)



【注释】 ①笃:忠实厚道。公刘:后稷的后代。公,爵。刘,名。匪:通“非”。康:安乐。②埸(yi):田界。积:即“庾”,露天堆集粮食的地方。仓:仓库。③:同“糇”,干粮。橐(tuo驼):无底的口袋。盛物时用绳扎住两端。囊:有底的口袋。④思:发语词。辑:和睦。用:以,因而。光:光大发扬。⑤干:盾。戚:斧。扬:即钺,大斧。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动身,出发。⑥于:在。胥:视察。斯:这。⑦庶、繁:都是众多的意思。顺:民心归顺。宣:舒畅。⑧陟:登。巘(yan眼):小山。⑨舟:通“周”。环绕、佩带之意。维:是。瑶:似玉之美石。鞞(bi):刀鞘。琫(beng本):刀鞘口上的玉饰。容刀:装着刀。⑩逝:往。百泉:很多泉水的地方。溥(pu普)原:广大的草原。(11)觏(gou够):看见。京:豳的地名。(12)京师:京邑。于时:于是。处处:居住。庐、旅:二字互通,均为寄居之意。(13)依:安居,定居。(14)跄跄:走路有节奏的样子。济济:态度从容端庄的样子。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竹席。几:古代席地而坐时凭依或放食物的小桌。(15)依:靠。造:三家诗作“告”,告祭。曹:祭猪神。(16)牢:猪圈。匏:葫芦。葫芦干老后一剖为二,用以盛酒,称匏爵或匏樽。(17)君、宗:均作动词用。君,指当君主;宗,指当族主。之,指众宾。(18)景:通“境”。相:视察。阴:山北。阳:山南。(19)三单(chan缠):分成三批轮流服役。单:通“禅”,更番代替。度:测量。隰原:低平之地。彻田:治田,指开垦荒地。(20)夕阳:指山的西面。允:确实。荒:大。(21)馆:作动词用,指建筑房屋馆舍。(22)渭:渭水。为:而。乱:横流而渡。厉:同“砺”,质地粗硬的磨石。锻:捶物的大石。(23)止基:居住的基址。止,居住。理:治理。爰:助词。众:指人多。有:指富有。(24)皇涧:豳地涧名。溯:面向。过涧:涧名。(25)旅:寄居。密:众多。芮:通“汭”,水边向内凹进处。鞫(ju菊):水边向外凸出处。之:这,指芮、鞫。即:往就。



【译文】 忠诚厚道好公刘,不愿苟安把福享。又分疆界又治田,广积粮食收进仓。长远打算备干粮,小袋盛来大袋装。团结百姓争荣光。张弓带箭多威武,盾戈斧钺光闪闪,开始行动向前方。忠诚厚道好公刘,仔细察看豳之原。百姓相随人无数,民心归顺乐无边,何须长叹何须怨。忽而登山放眼望,忽而置身在平原。身上佩物丁当响,美玉宝石挂腰间,玉鞘插刀更威严。忠诚厚道好公刘,信步来到泉水边,一望无际大平原;登上南边高山冈,京师美景尽收眼。京师果然好地方,于是决定住此地,于是造房忙不闲,群情激动走相告,人声鼎沸笑语喧。忠诚厚道好公刘,定居京师心舒畅。大宴群臣显威仪,登席上座招待忙。主客有序安排定,先祭猪神求吉祥。圈中捉猪入庖厨,大瓢酌酒饮千觞。酒足饭饱情意厚,公推公刘为君长。忠诚厚道好公刘,开发土地广又长。看罢平原登高冈,山北山南细端详,寻找水源观流向。军分三支轮流干,低平土地全丈量,改为农田种食粮。西边山冈也利用,豳地实在宽又广。忠诚厚道好公刘,豳地来把宫室建。横流而渡涉渭水,磨石捶石采个遍。有了基地细整田,人多势众财力添。住地之中夹皇涧,上溯还有一过涧。人口众多住得密,纷纷移向水岸边。



【集评】 《毛诗序》:“《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

唐·孔颖达:“作《公刘》诗者,召康公所作以戒成王,武王既崩,成王幼弱,周公摄政七年而返归之。今成王将欲莅临其政,召公以王年尚幼,恐其不能留意于民,故戒之以治民之事。美往昔公刘之爱厚于民,欲王亦如公刘而献是《公刘》之诗,以戒成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

宋·朱熹:“旧说召康公以成王将莅政,当戒以民事,故咏公刘之事以告之。曰厚哉公刘之于民也,其在西戎不敢宁居,治其田畴,实其仓廪,既富国强。于是裹其糇粮,思以辑和其民人,而光显其国家。然后以其弓矢斧钺之备,爰始启行,而迁都于豳焉。盖亦不出其封内也。”(《集传》卷六)

明·孙鑛:“于相地之时,却叙述佩剑之丽,似涉无紧要,然风致正在此。”(《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清·崔述:“通篇之文皆自匪居匪康来。陟冈觏京,度原彻田,以至涉渭取厉,何一非匪居匪康之事乎?诗人诚善于立言哉!”(《东壁遗书·丰镐考信录》)

清·姚际恒:“后五句(按:指第二节)描摹极有致态,亦复精采。”(《诗经通论》)



【总案】 《公刘》是《诗经》中的名篇。诗人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周民族的一位民族英雄——公刘。这位“匪居匪康”的公刘,在周人自邰迁豳的过程中不辞辛劳,精心筹划,跋涉于平原高冈之间,奔走于源泉河流之畔,亲自察看地理环境,认真选择建城基址。带领民众筑室造房,发动军队“彻田为粮”,终于完成了建立“京师”的大业。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忠诚厚道的埋头苦干者,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创业者。在公刘的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品质: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聪明智慧。他并不是一味地蛮干,而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有头脑地科学巧干。如在建城的选址上,他注意既有高山,又有平原,这样就既有了经济开发的环境基础,又有了维护安全的天然屏障。他还注意到水源与流向,这对于民生与农业生产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至于“率军治田”更是他的首创,对于后世治军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受到拥戴,为人民“君之宗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今天读着这宏伟的《公刘》篇,就仿佛读着一部中华民族祖先威武雄壮的创业史,不能不为几千年前先辈们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和伟大创造精神而倍感骄傲,倍增豪气!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公刘形象,可见可感,可亲可近,鲜活跃动,如在目前。诵读一过,其人其事便长留心中,再也不会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