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李梦阳·湘妃怨》原文赏析
采兰湘北沚,搴木澧南浔。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这是一首旧题乐府诗,在《乐府诗集》 中属于《琴曲歌辞》。这首诗关系到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远古的舜帝娶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为妃子,后来舜帝南巡时不幸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舜不及,寻到洞庭,投湘江而死,成为湘水之神湘妃。此诗即是在这一传说故事的背景上展开,诗人以含蓄的笔调,通过写她在一日之间的几个镜头,表现她怨苦不尽的相思之情。
一、二句中的“湘”、“澧”,指湘水、澧水; “沚”、“浔”,都是水边的意思。湘水北流入洞庭湖,澧水东南流入洞庭湖。湘妃在 “湘北沚” 与 “澧南浔” 采摘兰花、攀折花枝( “搴木”),地点都在洞庭湖不远处,下文说“日落洞庭阴”,正与此关合。
三、四句看似景语,其实是在为湘妃画像,三句状其形,四句写其声。“瑶彩” 是说湘妃光彩焕发的身影,“玉音”指她泠泠动听的声音。她的身影,由碧水映出,分外动人; 她的声音,随风播散,隐约可闻。
五、六句之景,由湘妃眼中看出,且融入了她爱而不见的伤感之情。她“采兰”、“搴木”,本是为了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但久等不见,便“跂予望之”,无奈已时近黄昏,日落洞庭,暮霭沉沉,苍梧山烟笼雾罩,仍然见不到思念中的亲人! 从而自然转出抒情的末两句。
末两句的抒情,仍紧扣古代的传说。据说娥皇、女英因痛苦舜帝,“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述异记》),从此就有了 “斑竹”,即“湘妃竹”。“篁竹”,这里指苦竹,苦竹之笋味苦,不能食用。此以 “不知篁竹苦”一垫,跌出 “惟见泪斑深”,以湘妃泪洒竹枝形成深深的竹斑强调她失去亲人以后痛苦的无比深重,相形之下,苦味的篁竹竟然也不觉其苦了。
这首诗在写作上颇见章法: 首二句叙事,将地点、人物、情事和盘托出;次二句接写人物,尽管用笔疏朗,传神写照已可得其仿佛; 五、六句再从人物推开去,写望中之景; 结尾两句复从眼前之景收回,抒写女主人公心底之情。真是环环相扣,愈转愈深。对于传统的湘妃诗来说,此诗也离不开常见的湘水、洞庭、日暮、斑竹等等,但它不只是因袭,可贵的在于以旧为新,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创造出一个宁静悠远的意境。此诗章法之值得称道,归根结底也正在于其与意境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