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杨慎·春兴》原文赏析
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碣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
杨慎谪云南,沉沦万里,但他从不屈服,时时以国事为忧,虽然也经常感叹个人遭际的不幸,但又时时不忘国事民生,希望有机会为国出力。但是,他也知道这种希望是多么渺茫,他是被“永远充军”,嘉靖十六年(1537),刑部请赦还谪戍一百四十二人归田,独不宥杨慎等八人。世宗对他尤恨之入骨,“每问慎作何状”(见《明史·杨慎传》)。他为避祸,只好佯狂自纵,不幸的身世,与杜甫有些相似,这些思想,都含蓄地表现在他谪戍后的诗歌中。《春兴》八首和《病中秋怀》八首,就是仿杜甫的《秋兴》八首而作的。明胡应麟《诗薮》说他 “滇中作如《春兴》八首,语亦多工”。此为《春兴》第一首,总起八篇,是杨慎废居边地,感到自己犹如天涯游子一样,远离家园,不能为国出力,登楼望远,感慨无限的心情的描写。
诗的开头,写诗人登楼所见。遥岑楼在云南安宁州东洛阳山法华寺内,“登之可览一州之胜”(见《大清一统志》三六九《云南府寺观》)。诗人万里远戍,来到绝塞穷边的云南蛮荒之地,登上遥岑楼,俯视茫茫晴川,对眼前景、心中事,自然生出无尽感触。
颔联承首联登楼远望之意,吟咏滇中名胜。碣石本在昌黎县东海岸,这里借以泛指洱海东面山峦,与下句 “秀峰”相对。三绛,本汉县名,故地在今会理南境金沙江岸,滇海之北,与“东浮”之意不合,或疑为当作 “三雾”,即 “敕雺山” 的译名,据《云南山川志》载: “敕雺山在嵩盟州东四十里”, “蛮谓三为敕, 雾为雺, 其山崷崒独峻, 登眺则云南悉在目中,又名峻葱山。”其山巅浮现云际,宛如临海。点苍山也是云南的名山,山 “在大理府城西,高千余仞,有峰十九,苍翠如玉,盘亘三百余里”(《云南山川志》)。这两句写山川秀美,但却远在边陲,闲居无用,空度光阴,正所谓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三绛秀色,点苍幕烟,云遮雾障,故乡难见,令人伤怀之意油然而生,更何况登楼之人是被谪戍流放的 “天涯游子”,远窜边荒的 “海畔孤臣”,正像辛弃疾所说: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人在云南边陲的苍山洱海边,在忧愤孤寂中已经度过了漫长的九年! 难怪他登楼远望,会百感交集,潸然泪下了。
但是,九年的谪戍,并没有改变诗人的初衷,消磨诗人的壮志,在国家多事之秋,他仍然希望能“短衣匹马随李广”(杜甫《曲江》),像西汉名将窦宪一样,北伐匈奴,燕然勒铭。据《明史·鞑靼传》载,嘉靖十一年(1532)春,“小王子乞通贡,未得命,怒,遂拥十万骑入寇”。杨慎此诗,实有所指。但他自己却远窜边地,无所用力; 名隶军籍,又不得远征瀚海,扬国威于绝塞,纪殊功于碑铭。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此诗,说杨慎“义勇之气,至欲托之从军,读者可以悲其志矣”。王世贞尤其欣赏诗的尾联,他说: “予少时尝见传杨用修(慎)《春兴》,末联云 ‘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甚美其意,为之击节。” (《艺苑卮言》卷六)然而一个“虚拟”,一个“无事”,销尽了诗人的壮志,包含了多少沉痛与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