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原文与赏析
一
今天有几位同学极诚实地告诉我,说十三日访我的那一位学生确是神经错乱的,十三日是发病的一天,此后就加重起来了。我相信这是真实情形,因为我对于神经患者的初发状态没有实见和注意研究过,所以很容易有看错的时候。
现在我对于我那记事后半篇中神经过敏的推断这几段,应该注销。但以为那记事却还可以存在:这是意外地发露了人对人——至少是他对我和我对他——互相猜疑的真面目了。
当初,我确是不舒服,自己想,倘使他并非假装,我即不至于如此恶心。现在知道是真的了,却又觉得这牺牲实在太大,还不如假装的好。然而事实是事实,还有什么法子呢? 我只能希望他从速回复健康。
十一月二十一日。
二
伏园兄:
今天接到一封信和一篇文稿,是杨君的朋友,也是我的学生做的,真挚而悲哀,使我看了很觉得惨然,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他已经陷入这样的境地了,我还可以不赶紧来消除我那对于他的误解么?
所以我想,我前天交出的那一点辩正,似乎不够了,很想就将这一篇在《语丝》第三期上给他发表。但纸面有限,如果排工有工夫,我极希望增刊两板(大约此文两板还未必容得下),也不必增价,其责任即由我负担。
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
鲁迅。十一月二十四日。
【析】 本文可与鲁迅《记“杨树达”君的袭来》一文联系起来赏析。
1924年冬,北洋军阀不仅利用文化界的走狗,破坏和压迫新文化运动,而且变本加厉地对革命者和进步人士采取侮辱、恫吓,以至暗杀等卑劣手段,实行残酷的迫害。11月13日晨有人自称“杨树达”闯入鲁迅住宅,致使鲁迅误解他为装疯讹诈,因而当夜即写了《记“杨树达” 君的袭来》一文,后发表在11月24日《语丝》 周刊第二期上。
但不久,鲁迅遇到了几位学生,又接到了一封信和他的学生李遇安写的《读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一文,知道了那天闯入自己住宅的“杨树达”君,原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杨鄂生,而杨当时不但生病,且正是精神病发作期。鲁迅深感自己太易于猜疑,也太容易激动了,因此特地写了《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一文,坦率承认把他误解为装疯讹诈的错误,并致函孙伏园,建议把自己这篇《辩正》文章和李遇安的文章在《语丝》 上公开发表,以正视听。
本文第一部分,扼要记叙作者接待了几位学生,了解到那天来访的那个学生“确是神经错乱的”,十三日正是发病的一天,此后就 “加重” 起来了。自己 “相信”这是“真实”情形。因为自己对神经患者的初发状态“没有实见和注意研究过”,所以很容易有“看错的时候”。这里,作者用了不少形容词、副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写出了他所了解的“实情”,并坦率承认当时确是 “看错” 了的,应当给予辩正。
文章接着联系到11月24日已经发表的那篇文章的后半篇,当时认为“杨树达”君袭来是装疯讹诈的看法,是“神经过敏”的,是错误的。因此“应该注销”。不过,前一部分“那记事”部分还可以保留,因为可以看出人与人互相猜疑的真面目,这能反映旧社会某种人际关系的实情。
作者最后又深深回想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误解的原由,是由于对杨君的印象感到 “不舒服”、“恶心”,所以作如此观。现在知道他是真的患病,又感到他年纪轻轻,患了这种病,对人对己都不利,还可能会影响一辈子,所以觉得“这牺牲实在太大”了,又感到还不如是假装的好。但这毕竟是事实,因此真诚地“希望他从速回复健康”。这既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势力嫉恶如仇,誓不两立的硬骨头精神,又体现了对青年的关怀爱护,对患病学生的深切同情和良好的祝愿。鲁迅的这种精神是一贯的,也是十分感人的。
文章第二部分是给孙伏园的一封信。孙伏园是《语丝》编辑,鲁迅的那篇《袭来》即是一周前在该刊上发表的。现在为了纠正视听,他要求再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辨正》一文。这反映了鲁迅对人对文对刊物极端负责的精神。
这一封信还真诚写到自己读了学生写的文章,知道杨患病确是事实后的真实感受。“使我看了很觉得惨然,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并用一句反问句决定要采取措施,赶紧消除对他的“误解”。鲁迅还仔细设想了发表的期数、增刊及价格情况,并表示“其责任即由我负担”。鲁迅当时是教育部佥事,又兼几所大学的讲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却能深刻解剖,坦率承认自己感情上的缺陷,对一位患病学生如此真诚对待,作文、写信,乃至公开给予辩正,消除人们对他的误解,这进一步体现了他那种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到底的精神。
这封信的最后一句,“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一句,虽系比喻,却力重千钧,可以单独成段,乃至当作座右铭来看。鲁迅说: “人们是的确由事实而从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发生变化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又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篇文章,正是他严格尊重事实,勇于解剖自己精神的生动体现。
全文由记叙体与书信体两种文体构成,但由于能紧扣“辩正”这一中心来写,是不是误解、为什么误解、怎样消除误解这三方面写得一清二楚。文章言简意赅,逻辑严整,思路周详。在短短700字中,却把极端复杂的内容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作者驾驭语言艺术的功力确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