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自言自语》原文与赏析
一 序
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
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谜的猜谜。
只有陶老头子,天天独自坐着。因为他一世没有进过城,见识有限,无天可谈。而且眼花耳聋,问七答八,说三话四,很有点讨厌,所以没人理他。
他却时常闭着眼,自己说些什么。仔细听去,虽然昏话多,偶然之间,却也有几句略有意思的段落的。
夜深了,乘凉的都散了。我回家点上灯,还不想睡,便将听得的话写了下来,再看一回,却又毫无意思了。
其实陶老头子这等人,那里真会有好话呢,不过既然写出,姑且留下罢了。
留下又怎样呢?这是连我也答复不来。
中华民国八年八月八日灯下记。
二 火的冰
流动的火,是熔化的珊瑚么?
中间有些绿白,像珊瑚的心,浑身通红,像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要烫手。
遇着说不出的冷,火便结了冰了。
中间有些绿白,像珊瑚的心,浑身通红,像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也还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便要火烫一般的冰手。
火,火的冰,人们没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
唉,火的冰。
唉,唉,火的冰的人!
三 古城
你以为那边是一片平地么?不是的。其实是一座沙山,沙山里面是一座古城。这古城里,一直从前住着三个人。
古城不很大,却很高。只有一个门,门是一个闸。
青铅色的浓雾,卷着黄沙,波涛一般的走。
少年说,“沙来了。活不成了。孩子快逃罢。”
老头子说,“胡说,没有的事。”
这样的过了三年和十二个月另八天。
少年说,“沙积高了,活不成了。孩子快逃罢。”
老头子说,“胡说,没有的事。”
少年想开闸,可是重了。因为上面积了许多沙了。
少年拼了死命,终于举起闸,用手脚都支着,但总不到二尺高。
少年挤那孩子出去说,“快走罢!”
老头子拖那孩子回来说,“没有的事!”
少年说,“快走罢!这不是理论,已经是事实了!”
青铅色的浓雾,卷着黄沙,波涛一般的走。
以后的事,我可不知道了。
你要知道,可以掘开沙山,看看古城。闸门下许有一个死尸。闸门里是两个还是一个?
四 螃蟹
老螃蟹觉得不安了,觉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蜕壳了。
他跑来跑去的寻。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隐隐的蜕壳。他知道外面蜕壳是危险的。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这并非空害怕,他实在亲眼见过。
他慌慌张张的走。
旁边的螃蟹问他说,“老兄,你何以这般慌?”
他说,“我要蜕壳了。”
“就在这里蜕不很好么?我还要帮你呢。”“那可太怕人了。”
“你不怕窟穴里的别的东西,却怕我们同种么?”
“我不是怕同种。”
“那还怕什么呢?”
“就怕你要吃掉我。”
五 波儿
波儿气愤愤的跑了。
波儿这孩子,身子有矮屋一般高了,还是淘气,不知道从那里学了坏样子,也想种花了。
不知道从那里要来的蔷薇子,种在干地上,早上浇水,上午浇水,正午浇水。
正午浇水,土上面一点小绿,波儿很高兴,午后浇水,小绿不见了,许是被虫子吃了。
波儿去了喷壶,气愤愤的跑到河边,看见一个女孩子哭着。
波儿说,“你为什么在这里哭?”
女孩子说,“你尝河水什么味罢。”
波儿尝了水,说是 “淡的”。
女孩子说,“我落下了一滴泪了,还是淡的,我怎么不哭呢。”
波儿说,“你是傻丫头!”
波儿气愤愤的跑到海边,看见一个男孩子哭着。
波儿说,“你为什么在这里哭?”
男孩子说,“你看海水是什么颜色?”
波儿看了海水,说是 “绿的”。
男孩子说,“我滴下了一点血了,还是绿的,我怎么不哭呢。”
波儿说,“你是傻小子!”
波儿才是傻小子哩。世上那有半天抽芽的蔷薇花,花的种子还在土里呢。
便是终于不出,世上也不会没有蔷薇花。
六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躺在床上,喘着气,脸上很瘦很黄,我有点怕敢看他了。
他眼睛慢慢闭了,气息渐渐平了。我的老乳母对我说,“你的爹要死了,你叫他罢。”
“爹爹”。
“不行,大声叫!”
“爹爹!”
我的父亲张一张眼,口边一动,彷佛有点伤心,——他仍然慢慢的闭了眼睛。
我的老乳母对我说,“你的爹死了。”
阿!我现在想,大安静大沈寂的死,应该听他慢慢到来。谁敢乱嚷,是大过失。
我何以不听我的父亲,徐徐入死,大声叫他。
阿!我的老乳母。你并无恶意,却教我犯了大过,扰乱我父亲的死亡,使他只听得叫“爹”,却没有听到有人向荒山大叫。
那时我是孩子,不明白什么事理。现在,略略明白,已经迟了。我现在告知我的孩子,倘我闭了眼睛,万不要在我的耳朵边叫了。
七 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 “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析】 本篇的各节文字陆续发表于1919年8月至9月,最后一节末原注“未完”。七节文字色调不同,手法各异,而又相互粘连,前后呼应。
在“序”中作者展示一幅江南水村夏天的夜晚常见的情景,在这悠闲、宁静、平和的气氛中,一个叫陶老头子的人,“天天独自坐着”,“时常闭着眼,自己说些什么”,后面的各节文字所记就是陶老头子的话。这是巧妙点题:原来所谓自言自语,就是陶老头子的自言自语。这老头子是作者的自况么? 可以这么说。在 《热风》“题记”中,作者宣告:“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己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 《热风》。”《自言自语》是杂文不是小说,作者无意要塑造一个陶老头子的形象,引出这个人不过是为自己后面要说的话找一个实体的依托,巧妙点题,涉笔成趣,这是读者和作者都明白的。并且借这老头子不同一般人的特殊行状,感染读者情绪,烘托气氛,提起读者对后面文字的注意。“狂人”的疯言疯语,结果震聋发聩,这陶老头子的自言自语也当不同凡响吧?
果然! 第二节文字起句就是:
流动的火,是熔化的珊瑚么?
笔势陡起。 这突兀的起句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人的关注和思索。紧接着,写道:
“中间有些绿白,像珊瑚的心,浑身通红,像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是珊瑚焦了。”
这样从内到外,从微观到宏观的比较,具体、实在,确实揭示了二者的相似之外,共同之点,令人叹服观察之细致、准确,横空而来的天问也自然落平了。但人们心里又许会嘀咕:就算二者形象上相似又怎样呢?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好是好啊,可惜拿了要烫手。”又是异峰突起!看似淡淡一句,出语平和,且完全口语化,却给人以强烈心理震憾。因其骇然点出二者形似而质别:珊瑚是人们掌中的玩物,而火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一问两答,真是一波三折,陡起陡落,飞流急转,全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尽在事物实情之中。两答一肯定一否定,寥寥数语,即从外观形态到内涵性质揭示出火与珊瑚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接着用一句“遇着说不出的冷,火便结了冰了。”沟通火和冰的关系,带出另一事物——冰。再用同前相同的句型和几乎相同的内容 (只添改了几个字)比较了冰和珊瑚的异同。这样写来既不违背冰的实情,同时又通过这样反复的咏叹强化了火和冰的一致性。火和冰看去是矛盾的两极,大相径庭的两个事物,但其性质和内涵却是一致的。这一致性正是在同珊瑚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写出火和冰,沟通火和冰的关系,指出冰不过是火的另一种形态这还不是本节文字的最后落脚点,作者接着就由火和冰而推及到“火的冰的人”。这又是寄情于物,通过同感来实现沟通的。火的冰由于“烫手”或“火烫一般的冰手”,不能象珊瑚一样可以把玩于掌握之中,而不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它自身也有孤独之苦,那么,“火的冰的人” 自然也陷在这样的同感之中。谁是火的冰的人呢?鲁迅自己。本质是火,心中汹涌着火的炽热,却又出之以冷峻的冰的形态。其人其文都是这样,思想家的冷静、深刻,艺术家的憎爱激情,统一在他身上,渗透在他的文章中。然而拳拳之心,被人不解,或指为太冷静、太尖刻,或派为“讽刺家”,加之作为前驱者面对整个旧世界单兵鏖战的情势,怎不使 “火的冰的人” “自觉其苦”呢!
这节文字是一首形象化的哲理诗,是作者寓情于“火的冰”的明志诗。全文九句,每三句为一层意思,分别为:火与珊瑚,冰与珊瑚,火的冰与人。三个大层次组成三大折,而每层的三句又分别构成三小折,从而形成峰峦叠嶂、层层推进之势,作者思想感情的情驰收敛,升沉移迁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中自如流转。
第三节 “古城”,第四节 “螃蟹”,第五节 “波儿”可以说是三则寓言故事。黄沙正在袭来,即将淹没古城,少年叫孩子快逃,老头子却一再阻止,沙越积越高,越积越厚,为了救出孩子,少年拼死举起闸门。以后怎样,作者留了一点余味,说: “可以掘开沙山,看看古城。闸门下许有一个死尸。闸门里是两个还是一个?”这情形很容易令我们想到《呐喊· 自序》中说到的“铁屋子”,以及作者后来说到的无论加进什么颜色去都变成漆黑的 “大染缸”,想到旧传统,旧文化,旧中国,危机四伏的民族命运,前程未卜的国家未来。这古城俨然当时中国的一个侧影。城中的三个人——老头子、少年和孩子,代表三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老头子对已经来临的危险视而不见,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自欺欺人。少年正视现实危险,寄希望于孩子的不被老人所欺骗而逃离,孩子应该是属于未来的。他始而大声疾呼,终而以身殉闸。少年的壮举令我们想到那大呼 “救救孩子”的狂人,想到作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那“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前驱和猛士。正因为这实质上不是古老的故事而是现在的实情;现在正在进行中,将来是属于将来的。作者这留有余味的结尾,正好把读者的感情和思考执着地钉在现实这块地面上,同时也使读者可以在作品所形成的重压氛围中轻一口气,看到一点亮色。“铁屋子”和“染缸”未必就不能打破,闸门里不该是躺着两具死尸这令人绝望的结局!
“螃蟹”写的风趣幽默。也寄予了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一只老蟹慌慌张张,爬来爬去,想寻找一个窟穴,藏了身子,堵住洞口,以安全地蜕壳。他拒绝了别的螃蟹“就在这里蜕不很好么?我还要帮你呢”之类的劝告,洞察出险恶的杀机。因为他“实在亲眼见过”因蜕壳后“身子还软”便被别的螃蟹吃去的事,所以在回答“怕什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怕你要吃掉我。”简直是直捣阴谋家的五藏六腑。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要擦亮眼睛,善于辩别和揭穿以各种言辞面具掩饰自己的伪善者,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阴狠之徒。启迪战斗者要善于战斗,善于自我保护,要作 “韧” 战,“壕堑战”,这则看去轻松幽默的故事,包含着的是严肃深沉的思想,是流血的教训。
“波儿”写三个孩子:女孩子因为落了一滴泪而河水还是淡的而哭,被波儿称作“傻丫头”; 男孩子因为滴了一滴血而海水还是绿的而哭,被波儿称作 “傻小子”。波儿却不知道他自己也正是傻小子: 蔷薇子种在干地上便 “早上浇水,上午浇水,正午浇水”,而 “世上哪有半天抽芽的蔷薇花,花的种子还在土里呢”。这则故事告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不要认为付出了一点点努力就马上可以见到成效,操之过急,反要弄得垂头丧气。当然,象作品所写的这样简单的事情是容易辨识的,但面对复杂的情况就难说了,就难免象波儿一样能够洞见别人的傻却不识自己的傻。这些道理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经过“五四”高潮,不少热血青年发现自己仍面对浓重的黑暗,他们迷惘、痛苦、失望。这其实正象三个孩子一样犯了傻。河水海水之变色,蔷薇花的出土,岂是点滴之功,朝夕之力。作者以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了解,启示人们,特别是青年:在中国,一切变革现实的革命,特别是思想革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成功和胜利来自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不只是对那时的青年,就是现在的青年亦不无启迪。
“古城”、“螃蟹”、“波儿” 三则寓言故事,除对故事发生的条件、背景作简单交代说明外,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对话既表现人物情态,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象剧本中人物语言一样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很强的行动性。
这三则寓言故事就其风格来说:“古城”深沉凝重,“螃蟹” 幽默冷峻,“波儿” 热情明朗。
第六节 “我的父亲”和第七节 “我的兄弟”,所记的事互见鲁迅散文《父亲的病》和 《风筝》,基本事实是作者的生活中发生过的。鲁迅对这两件事多次回忆自检,既体现了他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咀嚼、反思,从个人经验中开拓出更广泛的意义:其一是要扬弃封建礼教的传统习俗,用建立在科学精神之上的人道主义取而代之。其二是要尊重个性发展,尊重儿童天性,不要虐杀了儿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