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歌《赠画师①》原文与赏析
风生白下千林暗②,
雾塞苍天百卉殚③。
愿乞画家新意匠④,
只研朱墨作春山⑤。
【注释】
①鲁迅日记1933年1月26日载:“为画师望月玉成君书一笺云:风生白下千林暗……”。望月玉成是日本画家,当时正在中国作画。
②白下: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北。唐武德八年(625)改江宁县为金陵,九年(626年)又改金陵为白下,后为南京的别称,此处即指南京。
③百卉:百种花草,这里指代一切进步的文艺事业和具有生机的事物。殚: 尽,指枯萎、凋零。苍天: 指春天。《尔雅·释天》: “春为苍天。”
④意匠: 陆机《文赋》: “意习契而为匠。”此诗中指艺术创造上的构思。
⑤朱墨: 红色颜料,如银朱等。
【析】 鲁迅作此诗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高潮时期。在对革命根据地实行极端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的同时,国民党还对左翼进步文艺阵营实行“文化围剿”,对革命文艺工作者残酷镇压。如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宣部公布的《宣传品审查标准》,把凡是宣传共产主义、要求抗日的进步书刊,认定为是“危害中华民国”,一律绝对禁止。1932年秋,上海反帝同盟被破坏,到会的人被当场枪杀。在这样的白色恐怖的形势下,鲁迅不畏强暴,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前二句,就是对这种黑暗现实的形象描绘和揭露、“风生白下”指出了这股腥风来源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以下的“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都是 “风生白下”所造成的直接的结果。在春天的季节里,本应百花盛开,生机勃勃,却因国民党的军事和文化围剿,和熙阳光被昏沉的雾霭遮蔽,造成百花凋零,令人痛心愤慨的局面。因此,这二句即成为30年代禁锢得比罐头还要严密的黑暗中国的象征。
“愿乞画家新意匠”二句,表现的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期望。这里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希望借画家之笔“作春山”,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即是说,眼前的黑暗现实不过是短暂的,春天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总有一天,廓清迷雾之后,那百花齐放,万木争荣,万山红遍的真正的春天就会到来!我们体会,这里说的“新意匠”,不仅仅指的是艺术构思,而且是既看到现实,又看到未来;既正视黑暗,更相信光明未来一定到来的深刻的洞察力,一种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运用对比手法,作者高度概括,把那罪恶与正义、黑暗与光明、现实与理想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一边是“千林暗”,“百卉殚”,严酷现实的凋零景象,另一边是“新意匠”、“作春山”,生机勃勃的绚丽画面。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诗文常用的结构。在诗中,相反的画卷构成强烈鲜明的对照,既形象又生动,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
该诗的另一艺术特色是象征。诗的前部分象征着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残酷、腐朽、没落。后部分象征光明、理想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