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古诗赏析与原文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即为黄州。会昌二年(842),杜牧外放黄州,在刺史任上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心绪不佳,一种英雄失路之感不时袭上心头。他在《祭周相公文》中曾直言不讳地抒发自己的感愤。当时当权者“多逐良善”,自己“亦在遣中”,被放到黄冈这“葭苇之场”。积郁在胸中的愤懑,受到黄州初秋暮景的触发,不能自巳,就写下“偶题”二首,此其一也。由于“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作者凄楚心情的感染,无情的草木也仿佛有了种种哀愁。

一、二句用工整的对偶句写远望之景,“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暮色苍茫,晚霞映照于西天之上,夕阳西下,斜晖徘徊于两竿之间。日落西下,也落在溪桥之上,这是远望才有的落霞与溪桥互映的景观,人如站在溪桥之上则无这种眼福。“两竿落日”是从“日上三竿”演化而来,这种写法使人和日有亲切之感。一写落日,一写初阳,略加点化,别有风韵。透过柳丝树影,见袅袅炊烟,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轻柔朦胧,以“半缕”写之,入画传神。“两竿”、“半缕”这些寻常词语,拈来此处发挥出想象不到的微妙作用。景色虽很妩媚,但毕竟是暗淡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四句写近看之景。诗人从远望中把目光移向脚下的池塘,映入眼帘的是:“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池塘里苍翠的荷叶密密麻麻,互相亲近依偎着,像是在低声耳语,相互倾诉着它们的怨和恨。恨什么呢?怨自己衰萎吗?明明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恨自身的孤独吗?池塘中又是千枝万枝相依偎。那又恨什么呢,啊,原是悲荷花的早凋。冤家路窄,骤然一阵西风吹来,它们化怨为仇,像听了统一号令一般,一齐背过它们的脸庞,是那么麻利,又是这般整齐。诗人观察是这样细致,感情又是这样深沉,两句把塘中荷叶之状,受风一刹那间之神态描摹得栩栩如生。自从宋玉写出“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以后,秋就和悲结下不解之缘。西方属金,西风成了肃杀之气的化身。“多少”说明愁者多,愁恨多;“背西风”体现恨之深,怨之重,西风暗寓什么读者自可体味。

画法上讲求远山淡抹,近树浓描。此在写景上,前两句是远望之景,比较轻淡朦胧;后两句是近观之景,异常清晰真切;从而构成画面上的浓淡有序,相映成趣。从寓情上来看,前两句蕴藉,含而不露;后两句坦直,锋芒毕露,这又形成刚柔相济,曲直相宣,既有清新俊爽之神,又有风华流美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