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鹄《巴女谣》古诗赏析与原文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首七言绝句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声律也与唐代其他诗人所创作的竹枝词相一致,它很可能即是作者学习巴渝民歌竹枝词之作,却取诗的首二字题为《巴女谣》。

诗写巴渝一带水乡的田园风光,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生动的牧童晚归图:初秋的一天傍晚,一个牧牛女童骑在水牛背上唱着“竹枝”小调,水牛走过的江边荷塘周围,地上散布着菱叶和藕丝,收获菱角与鲜藕的农夫农妇们都已回家吃晚饭去了,田野静悄悄,天空逐渐暗下来;可这个牧牛女童却依然不慌不忙、悠闲自得、一直唱个不停,这是因为她清楚地记得她家庭院里的阔叶芭蕉比别人家的高大许多,那宽大肥厚的绿叶远远伸出挂满红花、白花和紫花的木槿篱笆之外,任凭水牛走到日暮黄昏,她也绝不愁认错家门的。

清代著名诗人兼诗论家袁枚曾称赞这首《巴女谣》的艺术意境说:“宋人《渔父词》云;‘归来月下渔舟暗,认得山妻结网灯。’(按:此为唐陆龟蒙诗句,此诗句并下引于鹄诗句,袁枚皆误记为宋人词句。)又云:‘不愁日暮还家错,认得芭蕉出槿篱。’二语相似。余寓西湖德生庵,夜深,断桥独步,常恐迷路,紧望僧庵灯影而归,方觉二诗之妙。”(《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不错,我们不是也常用“仿佛身临其境”这句话来赞美一首好诗或一幅好画的艺术意境吗?假如我们亲身经历过与这首好诗或这幅好画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相类似的生活情景,那么,我们对这首好诗或这幅好画的鉴赏必能更深进一层,更能感觉到它的亲切可喜,更能领悟到它的无穷韵味,因而也就会更加钦服诗人或画家善于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特殊本领了。于鹄这首《巴女谣》艺术地再现了巴渝水乡恬静美满的田园生活,它所创造的艺术意境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人与物谐,余味不尽,故而具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量。袁枚用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情景与诗的艺术意境进行比照,现身说法,直书所感,这对我们深入领略这首《巴女谣》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