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古诗赏析与原文

李益

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关山今不团,汉家频许郅支和。

“临”,来到。“滹沱(hūtuó),河名,子牙河北源,在河北省西部。这是诗人到滹沱河一带看到回纥使臣列名后有所感慨而写下的一首诗。

前两句写其所见。“塞马”,指回纥在唐朝廷的默许下用其马匹换取内地老百姓绢绸的事。《旧唐书·回纥传》:“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指官府向百姓议价购买货物)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其使候遣,继留于鸿胪寺(朝廷庆贺祭吊时掌管“传声赞导”工作的机关)者非一。蕃得帛无餍,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在这桩不平等贸易中,不仅朝廷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广大老百姓利益也直接受到损害。所以诗人愤慨地写道:沙漠以南的“春色”已被回纥贵族用以交易的马匹占去,他们的势力又扩展到了滹沱河;每年春季当边塞种植的杨柳发芽显绿的时候,回纥贵族用作贸易的马匹都像今年一样填塞了道路。诗人通过“春色”和“塞马多”的鲜明对照,表现了一种心情的愤慨和抑郁。

后两句写其所感。“不闭”,指边防松弛。诗人在“不闭”前着一“今”字,点明“不闭”的具体时间,从而暗示唐王朝对外政策正在出现一种可怕变化。不仅如此,而且唐朝廷又再三答应与“郅”(zhì)支”讲和修好,这更让诗人担忧,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唐朝廷和广大老百姓会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而且有可能养痈遣患,最终导致对方的武装侵略。“郅支”,指郅支骨都侯单于,他是汉朝时候匈奴首领之一,先是杀掉汉朝使臣,不久又要求与汉朝修好,当时汉朝仰赖其自身的强大,坚持不与对方修好,并且派遣大将陈汤消灭了郅支骨都侯单于部落(《汉书·陈汤传》)。这里是反用其意,批评唐朝廷再三答应对方无理要求,感叹唐朝廷不能像汉朝那样,通过加强边防威慑对方,从而流露出了对国势日弱的深深忧虑。诗中用“汉家”而不用“唐家”,是一种讳饰。

全诗有叙有议,先叙而后议。其叙事是为了给议论作好铺衬,而议论则是叙事自然而合理的发展,因而不仅给人以生活的实感.而且启示读者对生活进行深思。